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一“西便门(上)”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古运回望图》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风貌的182米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等文化工程。
西便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西便门题诗鉴赏
咏西便门 [清]李慈铭
西便门西池水村,村中往往多泉源。
裕陵亲敕疏湖道,上承玉河环郭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西便门篇鉴赏
“西便门”,是为方便居民出入京城而修,因修筑外城墙时财力不足而草建,故称“便门”。西便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后又进行过补修,加固东侧内、外城连接处的城墙垛口,疏浚城门外的护城河道,同时在城门以东修筑一座三孔水门,使玉泉山水在附近顺利分流注入通惠河,在外城城墙与西南城墙角楼遥相呼应的城门就是西便门了。清代又在瓮城上修筑小型箭楼一座。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玲珑塔
玲珑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因为原属慈寿寺内建筑,又称“慈寿寺塔”。玲珑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为“密檐塔”),高近六十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朝万历皇帝的生母是慈圣太后,姓李,因出身卑微仅是一名宫女,得隆庆皇帝宠幸后生下万历帝,母以子贵,被加封为贵妃。李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并在她主政期间在全国各地、京城内外大兴土木,广建佛寺,慈寿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西便门篇鉴赏
慈寿寺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基址是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的墓地,为李太后授意万历而建。原慈寿寺内有天王殿、鼓楼、钟楼、永安万寿塔、延寿宝殿、宁安阁等一系列建筑,形制整齐,规模宏大。其中宁安阁匾额为李太后手书,后殿内供奉九莲菩萨像。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将寺内建筑全部烧毁,只留下现今的一座砖塔,这就是现在位于京西八里庄玲珑公园内的玲珑宝塔。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玉渊潭
玉渊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那时玉渊潭是一个天然的湖泊。史书记载:“有泉从地水涌出,汇为泉,其水至冬不竭。”因该地涌泉为潭。当时西山一带山水汇流成河由西北而来,集于此潭,最后注入辽南京(今北京西南)护城河。金灭辽后,玉渊潭成为金中都城西北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元时,在潭畔建玉渊亭而正式得名为“玉渊潭”。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一统志》载:“玉渊潭在府西,元时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环抱,景气萧爽,沙禽水鸟多翔集其间,为游赏佳丽之所。”由于这里离京城较近,一些宫里的太监便在此建宅居住。以后几经战乱,亭台塌毁,几成废墟,明亡时玉渊潭已是湖泊淤塞,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西便门篇鉴赏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动工对玉渊潭进行整治,将久已淤塞的台前池塘清淤,深挖扩大,把原先泉水自涌自溢的浅水池变成了一座水面广阔的大湖泊。彻底疏浚了玉渊潭河系,使玉渊潭成为京城西部蓄水调洪的重要湖泊,并在湖的东岸下口建闸,控制调节蓄泄湖水,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