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 焕发新生 流向未来
全球最繁忙内河航段,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
运河宿迁段视觉中国供图
京杭运河,是古代交通文明成果和现代内河航运成果的历史见证。作为我国南北向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江苏干线航道网规划“两纵四横”中的第一纵,京杭运河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年上半年,京杭运河苏北段累计船舶通过量9.5亿吨,累计货物通过量7.4亿吨,货物运量14252万吨,集装箱运量13.7万标箱,同比增长35.3%。
航运之河,升级赋能
大运河,因运而生,也因运而盛。
京杭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连接皖鲁浙沪,纵穿江苏南北687公里,为京杭运河中航运功能最强、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最为显著、航运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区段。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显示,常年有13个省份的2万多艘船舶在运河江苏段运输航行,近十年来货运量年均递增8%以上,近两年来,年通过货运量约5亿吨,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的80%,占全省水路货运量的50%左右,占全省综合运输总量的20%左右,是莱茵河全年运量的2倍左右。其中,苏北运河是大运河全线中等级最高、运量最大的航段,是全球最繁忙内河航段,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
“运河是展示美丽江苏的靓丽名片,是沿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生在运河边、长在运河旁、工作在运河上,京杭运河邳州航道站职工贾传军对运河感情深厚,“我多年坚持拍摄运河,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运河,475公里苏北运河变化最大,船越来越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投入2亿多元对苏北运河进行集中整治,缓解了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又对苏北运河进行几次整治,全线建成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二级航道,11道船闸均实现二线或三线船闸运行。
“苏北运河历次整治,朝着绿色、安全、畅通、高效、智慧、人文这六个方向进行努力,从根本上来说,既适应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也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运河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中设设计集团水运水利设计研究院院长翟剑峰表示,苏北运河的航道等级和货运量仅次于长江主干道,是内河运输的黄金水道,电煤、黄沙、矿石等大宗物资运输的最佳选择,也是发挥江苏水运资源优势、加快运输结构调整、构建多式联运体系的重要依托。
如今的苏北运河河面上,密集的船舶,川流不息,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京杭运河苏北段每年的货运量,相当于4-5条沪宁高速。苏北运河和长江交界的施桥船闸年实际通过能力,是三峡闸2倍。”京杭运河苏北航务处党委书记周进介绍,苏北运河在矿建、煤炭、钢材、工业原料等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分货类占比为矿建40.4%、煤炭27.7%、钢材4.5%、集装箱3.2%、危化品1.2%。通过蜿蜒的苏北运河,每年有数亿吨的原材料进入长三角地区及长江经济带,支撑着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运输超过一亿吨的基建和房地产用矿建材,其中有80%用于沿河四市。
“淌金之河”,助推发展
苏北航务处运调中心主任畅立松说,水运,一直以低能耗著称,单位能耗仅相当于铁路的1/2、公路的1/10。以苏北运河日均近100万吨的货运量为例,需要5万辆20吨的卡车。
纵观世界区域经济,大江大河几乎都是重要的经济增长轴。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峰表示,从美国密西西比河对沿岸工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到莱茵河对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再到京杭大运河催生的运河经济带,历史和现实都在反复证明,以大江大河为骨架的“树型”发展格局,对区域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
随着现代航运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运输功能的强劲增长,苏北运河较好地支撑了沿河地区产业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显示,475公里的航道两岸,目前聚集了9个国家级开发区、31个省级开发区,形成了依托运河的产业和物流园区集聚的良好态势,也形成了沿线徐州、宿迁、淮安、扬州四市崭新的开放发展格局。
7月初,记者来到徐州港,船只往来,鸣笛声响。
“徐州港是京杭运河上最大的港口,淮海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物流节点,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地位。”徐州港相关人士介绍,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安徽等省区以及徐州当地的各类生产生活资料,从这里开启他们的水上航程,运往淮海经济区和长三角等地区。内河运输凭借着大件装载能力强、运量大、运费低、安全性高的优点,近年来也成为徐工集团进出口运输的新选择。
运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另一座运河城市宿迁也得到印证。2013年,宿迁开始建设宿迁港产业园。“产业园既是宿迁振兴经济的举措,也彰显着这个城市要连江通海的坚强决心。”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规划前调研时,许多企业家直言,要降低物流成本。那个时候,宿迁的综合物流成本是18%,同时期的苏南地区,大概是12%。运河宿迁港产业园的综合物流优势,吸引了众多企业入驻。人造板和地板行业龙头企业大亚圣象便是其中之一,大亚圣象建有一条全亚洲第一的生产线,每年生产50万立方米的刨花板,需要的各类木材资源70万吨,仅此一项,水路要比公路节约运输成本数百万元。
在京杭运河淮阴船闸所,抬头就能看见沿河的淮钢集团。每年,几百万吨的矿粉、废钢、焦煤从运河而来,几百万吨钢材也要从运河运走。淮阴船闸所所长侯东光认为,大进大出,对于和淮钢一样需要大宗物资支撑的企业来说,水上物流周转既节约了大量的运输成本,也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明显效益。
受市场驱动,近年来,苏北运河积极打造苏北-太仓、苏北-连云港两大内河集装箱核心运输通道,推进海河联运发展。周进介绍,苏北运河集装箱运量自2016年起连续3年增长幅度均超过20%,2019年苏北运河集装箱运输总量达237503标箱,今年以来仍在增长,折射了运河沿线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之河,富民惠民
7月16日,长江与苏北运河交汇处扬州六圩口,聚集着南来北往的船舶。
“今年上半年,施桥船闸开放闸次20276个,货物通过量12210.4万吨,共计28次单日通过量超100万吨。”施桥船闸所所长蒋赟说,南下北上的船舶非常多,我们一直加快运行节奏,保证水上运输船舶快速过闸。
“近年来船闸长期高位运行,我们主动厘清航运规律,积极适应繁忙常态,灵活调整放行方式。”邵伯船闸所所长辜凯说,船闸所和船民间“闸船信息不对称”问题被解决后,通过整合“船讯通”和新版便捷过闸系统建立的“水上ETC”,已让过闸时间由原来的3-4天提升到现在的平均5小时左右。
船民邢文青通过手机向记者展示“船讯通”客户端,他和几位船民纷纷感慨,以前过闸要上下船跑几趟办手续,现在快到闸口提前在“船讯通”上报名就行,到了过闸时间,船闸会及时发出通知,非常便捷,今非昔比。
船舶通行效率提高,船民收益随之提高。一组数据显示:解放初期,苏北运河上往来的大多是1.5吨的船舶;到改革开放,这个数字变成了50-100吨;现在,苏北运河的平均船舶吨位达到1500吨。船民王明说,“走水运的大部分是长距离运输。以前300吨的货,要分几次才能运完,现在一次还有富余。”
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中心调研显示,内河航运的发展,解决了数万名船员的就业,也带动了沿线相关产业的欣欣向荣,造船业,因运河而生的港口接驳、搬卸货运、物流运输等行业,同时解决了大量就业。
“如今的运河如同一条绿色走廊,勾勒出的画卷,凝聚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进步。”近十年来,苏北航务处工作人员宋海燕见证着运河越来越美,“北起苏鲁交界的二级坝,南至江浙交界的鸭子坝,运河江苏段许多段航道边,芦苇、香根草、菖蒲等水生植物相映成趣,景观独特,船民行船如在画中游,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我们将主动当好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者和航运文化的传承传播者,以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为抓手,全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航运功能。”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表示,要进一步发挥好京杭运河江苏段作为国家水运主通道的功能,大力发展江海河联运、公铁水联运,构建更加顺畅高效的沿运河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全面将京杭运河江苏段打造成“全国内河航运标杆”和“世界内河航运之窗”,使航运文化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特色和亮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