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南大地上,古老运河这样萌动生长

发布时间: 2020-09-11 16:01:07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公元前486年,在今天的扬州蜀冈周边,挖下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几乎与此同时,在吴国大本营江南地区,一套完备的运河体系也即将形成。

春秋时期江南大地上的运河系统,以太湖水系为中心,连接长江和钱塘江,是中国大运河中开凿较早、自然条件最好、连续运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从无到有,纵横交错,这一套高效、快捷的水上交通网络从何时开始萌芽,又是怎样建成的呢?在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一幕幕大戏中,又曾经发挥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透过2500年的历史烟尘,追溯邗沟的由来,一个问题会浮现在脑海。吴国人开凿的邗沟“沟通江淮”,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连通。但吴国的统治中心,也就是今苏州一带距离长江岸线将近100公里,强大的吴国水军是如何从太湖之滨驶入长江,从而进入邗沟,北上中原的呢?

“其实,几乎与邗沟同时,江南地区还存在一条‘古吴故水道’,由东南向西北横贯吴地,与长江相连,是吴水军抵达邗沟的必经通道。”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的介绍解开了这个谜团。

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吴地传》描述了这条古运河的流经地点和走向:“古吴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据《中国水利史稿》等权威著作研究,古吴故水道(又称古江南运河、通江运河)从今天的苏州北门出发,入漕湖,通泰伯渎,经梅村,至阳湖,在江阴利港附近进入长江,从而与扬州连通。这条全长85公里的古运河,又被人们称为“古江南运河”。

江南地区水资源极其丰富,河网密布,水道纵横,对于“善舟楫”的吴地先民来说,河流就是他们的道路,船只就是他们的车马。

在世世代代江南人的口耳相传中,早在公元前11世纪末,吴地始祖泰伯、仲雍兄弟从周原来到江南,定居梅里。泰伯主持开挖了一条水道,以满足灌溉垦殖的需要,后人为了纪念泰伯,称之为“泰伯渎”(又称“太伯渎”)。

泰伯渎的遗址如今还能寻觅。9月初,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记者来到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泛舟“水弄堂”,船刚过清名桥,左侧一条和运河相连的河道便出现在眼前,它叫伯渎河,前身正是泰伯渎。

庄若江教授介绍,伯渎河以梅里为中心,东起漕湖,西至运河,全长约40多公里。和后世的运河有所不同的是,泰伯渎更多承担发展农业生产,灌溉良田,以备旱涝的作用。东汉糜豹《泰伯墓碑记》中称:“(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泰伯渎滋养了吴地先民,原无锡市文管办主任夏刚草研究员说,泰伯渎开凿后,大片沼泽地因之变为良田,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开溪凿沟吴为先。用现在的眼光看,吴国人可谓“开河狂魔”。在太湖流域,他们在天然河道之间凿渠沟通,形成早期运河雏形。《史记河渠书》这样评价这个王国:“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史料记载中,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还有胥溪、胥浦、百尺渎、常州府运河、练渎、闾江等,它们基本上都流淌于今天的苏南境内。

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的一处街心转盘中,竖立着吴国名将伍子胥的塑像。他身着铠甲,左手按住佩剑,右手张开,似在指挥千军万马,威严的神态震慑着每一个参观者。“流过高淳区全境的胥溪,相传就是伍子胥主持开凿的。”原高淳区文化局局长汪士延说。

吴王阖闾立足江南,厉兵秣马,与环伺的诸侯展开较量。据《运河名城苏州》一书的描述,胥溪的开凿就是为了“西破强楚”。在伍子胥主持下,吴国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自然水道加以疏浚、衔接、加宽、沟通。这条至关重要的战略水道从苏州胥门开始,经横塘、木渎、胥口入太湖,利用了荆溪水道,从宜兴经溧阳到定埠,再从东坝入固城湖石臼湖,接水阳江水系直通长江。

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伍堰水利》中如此记录胥溪:“自春秋时,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伐楚,始创此河,以为漕运。”根据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学者的研究,胥溪充分利用了自然河道,但在高淳东坝和下坝之间却是一段很明显的人工开挖河道,凿通了一道土岗。从此,吴国水军能扬着风帆,迅速从太湖流域直达楚地,同时也能快捷地运送军事物资。胥溪开通后不久的一场战役中,吴国水军从胥溪入长江,北入淮水,天降奇兵,突袭强大的楚国,“比至郢,五战,楚五败”,创造了3万吴国水师打败20万楚军的战争奇迹。

面对另一个强敌越国,吴国也做足战争准备。又是伍子胥,他主持开凿了胥浦。《河渠纪闻》引《治水述要》记载:“胥浦西连太湖,东通大海,自长泖接界泾而东,尽纳惠高、彭巷、处士、沥渎诸水。”西连太湖,东通大海,斜向的胥浦在天然河流的基础上开挖而成,既是太湖泄海的通道,也是吴国海运的通道。吴越争霸时,吴国曾多次利用这条河道向前线运送粮食。

古吴故水道、胥溪、胥浦、百尺渎、邗沟、菏水……以吴都苏州为中心,以运河为骨架的区域性水运网四通八达,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河流,沟通了太湖、古丹阳湖、古射阳湖、古巢湖等湖泊,同时也能通往大海。借助这一体系,吴人训练出一支纵横于江河湖海之间的强大水军,为吴国在春秋群雄的争霸中频频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从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史上看,吴国人构建的运河水运网,也为后来大运河在江南的走向奠定基础。

《大运河申遗文本》指出,至晚在秦初,长江和钱塘江以及太湖已通过人工水道加以沟通。此后,到隋重新统一中国前,江南地区的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江南运河得到全线整治,江南运河主航道的线路也得以确立,即自长江边的京口(镇江)起,向南经曲阿(丹阳)、毗陵(常州)、无锡、吴郡(苏州)、嘉兴,经上塘河至余杭(杭州)接钱塘江。从此以后,历朝历代,江南运河一直是中央政府从江南收集漕粮的主要通道。

推荐阅读
宁波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地标”城市 浙东运河(宁波段)位于大运河末端,是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自2014年“两段一点”(浙东运河虞余段、浙东运河宁波段和宁波三江口的庆安会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宁波不断做好浙东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充分发掘大运河(宁波段)“河海联运”的独有特色,为城市高质量高品位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镇”到“城”,“运河第一镇”的小城镇发展之路 海宁长安镇(高新区),是一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镇,数百年前曾是运河上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运河第一镇”。1个29亿级的商业综合体、2个城际站点、50个高品质楼盘、2所大学、10个城市社区……近年来,古镇长安正加速由“镇”向“城”跨越。
无锡:一体化中构建生态宜居现代“运河之城”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在进入苏南境内后,遥别长江,一路浩浩荡荡,经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直达太湖、杭州湾。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无锡在拥有40.8公里长河段的同时,还独占整条京杭大运河中保存风貌最完整、保存历史遗存最多、最具江南水乡风情的“运河绝版地”——长约1.5公里的跨塘桥至清名桥环城古运河段。
江南大地上,古老运河这样萌动生长 公元前486年,在今天的扬州蜀冈周边,挖下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几乎与此同时,在吴国大本营江南地区,一套完备的运河体系也即将形成。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