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探访中国大运河河北段“糯米大坝”沿用百年依然坚固

发布时间: 2020-10-09 15:28:00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艾广德 刘广和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精彩视频点击观看】

在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段,有一段200多米长的堤坝,与普通的坝体不同,它的坝体是用灰土加糯米浆夯筑而成,历经百年沿用至今,坝体依然非常坚固。

这处大坝位于河北省东光县连镇,是大运河的险段之一,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清朝末年,当地一位谢姓乡绅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泥土混合筑堤,为了纪念乡绅的义举,这段大坝被命名为“谢家坝”。

河北省东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天峰这个大坝全长是218米,据当时测量高度有5米,厚度大约在3.6米,底下是一排排的柏木桩打入地下,柏木桩上面是毛石垫底,再上面是逐层夯筑起来的,用的糯米熬粥跟灰土、黄土、黏土几种土质合成的,一层层夯筑起来的,现在你看这个点上,里面有发白的东西,还有糯米的颗粒。

据李天峰介绍,修筑大坝的时候加入糯米,一是增强坝体的防腐性,二是借助糯米的粘度增加大坝的坚固程度。过去这种工艺多用于修建城墙,很少用于修筑河堤。自从“糯米大坝”筑成后,此处再也没有出现过决堤的情况。

河北省东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天峰它为研究当时的水利设施工艺,提供了一个实物资料,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智慧,(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一百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记者在现场看到,谢家坝主体基本保存完好,局部裸露区域出现了风化现象。据李天峰介绍,东光县在2012年曾对此坝进行过整修加固工程,仿照古法采用三七灰土加糯米浆夯筑,当时施工人员甚至无法用锤子将木楔钉入,必须借助电钻打孔。

河北省东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天峰当时修补的时候,必须把砌块挂住,拿着电钻打眼儿,当时打眼的时候,拿着电钻非常难打,(坝体)比现在的混凝土还要坚硬。

2006年,谢家坝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也成为这珍贵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河北省东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天峰现在我们县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它(谢家坝)进行了环境治理,(包括)周边环境设施改造,下一步计划运河通水之后,把它建设成一个历史文化旅游点。

推荐阅读
京杭运河江苏段:水清岸绿焕发新生机 在淮安黄码大桥下游左岸,1.5公里长的船舶锚地今年9月投用,建有自助岸电系统、智能供水桩、污染物回收装置,能满足千吨级船舶停靠。今年6月,这艘船装上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苏北航务管理处党委书记周进介绍说,智能调度系统建成后,闸室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相当于在苏北地区又建了一条新运河。
探访中国大运河河北段“糯米大坝”沿用百年依然坚固 河北省东光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李天峰当时修补的时候,必须把砌块挂住,拿着电钻打眼儿,当时打眼的时候,拿着电钻非常难打,(坝体)比现在的混凝土还要坚硬。在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段,有一段200多米长的堤坝,与普通的坝体不同,它的坝体是用灰土加糯米浆夯筑而成,历经百年沿用至今,坝体依然非常坚固。据李天峰介绍,修筑大坝的时候加入糯米,一是增强坝体的防腐性,二是借助糯米的粘度增加大坝的坚固程度。
景县全面落实河长制 打造水美南运河 据了解,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也是景县唯一一条省级河道。景县以河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问题为治理重点,扎实开展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尤其抓好南运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据景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在“清四乱”专项行动中,景县在南运河沿岸共清理滩地内蔬菜大棚150多亩、临建违建及滩地内民房34处,共计4000多平方米,清理堤顶开垦种植两处,清理沿河生活垃圾2000余立方米,河道沿岸及水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运河文化嘉年华+各景区+乡村游,“三都”扬州放光彩 随着“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的进一步彰显,扬州城市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正不断提升。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跨省旅游恢复后的第一个长假,作为“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的扬州,提前做好各项服务保障,营造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并以丰富的活动、秀美的景致、人文的安排迎接八方游客,为来扬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扬州城市旅游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黄金周期间,全市共有900余名志愿者参加旅游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约5400小时,贴心、周到的服务受到广大市民与游客的一致好评。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