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门(下)”

发布时间: 2020-10-23 10:37:1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宣武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宣武门的作用

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图为《京门九衢图》-领导专家观赏长卷后留影

宣武门地标 1-琉璃厂文化街

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辽代这里叫“海王邨(村)”。元代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明代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了,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琉璃厂成为文化街,源于清代顺治年间,京城实行“军民分城居住”,而琉璃厂在外城的西部,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业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不知您仔细看过《开国大典》这部电影和那幅《开国大典》的照片,里面那位蓄着长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钧儒先生使用的镇尺,就购于荣宝斋。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想清末民初时,荣宝斋、大千画廊等琉璃厂老店纷纷争悬名家书画于窗前,引来人们驻足观赏,成为琉璃厂的一道风景。当时,也是数荣宝斋名画最多而最为热闹。荣宝斋最著名的又要数木版水印和复制品。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术为一体,使水印品的艺术更臻完善,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许。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宣武门地标 2-象房

明弘治八年,东南亚一些国家带着大象来华,进贡给中国皇帝以示友好,于是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外象房、驯养大象,属御马监管辖,明代的御马监不光负责养马,也养大象,因此也称內象房,刘若愚的《明宫史》里就记载说这里养过九只母象,各居一房,不够时由外象房递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大象经过训练之后,可不是以供观赏那么简单,因为人们赋予它“太平吉祥”、“万象更新”等寓意,渴望天下太平的封建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因此训练有素的大象是要参加重大朝会的。每当紫禁城在三大殿举行盛典时,象群都会被牵到皇宫,作为参与朝政的礼仪,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清代的书中就有关于“午门立仗及乘舆卤薄皆用象”的记载。据说大臣们上朝时,大象列立于御道左右,百官入朝毕,大象立刻“以鼻相交,无人敢越”!想象一下那情景,颇似现在的仪仗队,应该是挺壮观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因为分工不同,所以那时的象也是分等级的,连饲料都分品级,由此可见朝廷对它们的重视。这种制度与习俗一直延至清代后期,到了光绪年间,驯养大象的经费被层层克扣,大象的待遇直线下滑,逐渐病饿而死,外象房与象来街变得空有其名。外象房的位置就在宣武门内不远,早先这里还可沿西沟出水关入护城河,因此还有一座象房桥。如今这里早已盖起了办公楼,象房桥早拆了,外象房之名也早就没人叫了。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如果说象房与象来街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那么提起演象所,恐怕知道的人会更少。大象不能光养着,还得训练呢!训练完了还得检验一下成果,合格了才能上朝,所以需要演习的场所。这个“演象所”离着外象房也不远,就在西单附近,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双塔寺。双塔寺早已无存,双塔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宽西长安街时被拆了。双塔寺是老北京一座著名古刹,建于金代大定年间(1186年),原名庆寿宫,元朝改称大庆寿寺,因寺内西南隅有两座玲珑秀丽,巍峨壮观的砖塔,从而被百姓们俗称为“双塔寺”,也叫“双塔庆寿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明朝著名政治家、帮助明成祖朱棣完成“靖难”、从而登上皇位的大军师姚广孝,就是圆寂于双塔寺。那时的双塔庆寿寺规模宏大,占地百顷,松樾盈庭,完整壮观,香火盛极一时,其秀丽的景色为京师诸寺之首。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大太监王振以寺已糟朽为借口,动用军民役工两万余人、白银数十万两大修双塔庆寿寺,并改名叫大兴隆寺,也叫大慈恩寺。修完后的双塔寺金碧辉煌,名冠京师。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由于地势广阔,在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锦衣卫都督陆柄把这里改为训练兵士、演马骑射的演射所。后来因演射所内金鼓声嚣,声传数里,影响皇宫大内的安宁,遂将演射所迁至宣武门外的校场内。之后大兴隆寺又改成了训练参加皇家礼仪大象的演象所。现如今,双塔寺都没了,演象所、就更没人提了。明、清时期,宣武门外还有北京难得的一景—每年阴历六月初伏,天气热了,大象要走出象房、跨过象房桥,到南边的护城河里去洗澡。象群列队走过的这一段路,就是象来街。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过去的大象,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绝对是稀罕物,皇宫举行大典的时候,大象作为仪仗队,一般人也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时候,是京城百姓参观大象的最好时机,据说在那时,数十头大象迤逦而出,红帐为引,旗鼓相迎,壮观的场景吸引无数群众前来,护城河畔人头攒动,大家翘首以盼,那场景跟明星见面会差不多。清朝的大诗人朱彝尊,还专门写诗纪念此景:“后园虚阁压城壕,溅瀑跳珠闸口牢。正好凭栏看洗象,玉河新水一时高。”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人们守候在从外象房到护城河的必经之路上,等着、盼着,好不容易看到象群的身影,有人忍不住高呼:“象来了、象来了......”,“象来街”之名由此而来也说不定!有这么一副对联,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发野性长鼻卷太监,使蛮力拉开宣武门”。说的是清光绪十年(1885年,一头大象在早朝摆驾时野性发作,甩开牵引的“玉辂”车,跑出西长安街,伤人毁物,还用长鼻卷起一个太监,抛到皇城的墙壁上摔死,北京西城的百姓吓得一整天不敢出门,直到当天晚上才将其捕获。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此后清廷銮驾不再使用大象,象房也不再补充大象。光绪十六年五月(180年7月),北京连降十余日大雨,宣武门内积水有一人深,致使无法开启城门泄水,最终还是从附近的象来街牵来大象,借助大象的蛮力才拉开了城门。后来大象陆续死亡殆尽,象房也遭荒废。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宣武门地标 3-报国寺

北京宣武门外广内大街路北,有报国寺——气派辉煌,院落几重,殿阁巍然,古意幽深……报国寺初建于辽,远不是今天状貌,规模占地小得多,而且位处今天寺院西北角。却时历辽、金、元三朝,直到明成化初年,五百多年香火不断,算得上中国北方一座知名古刹。明朝有个叫周吉祥的人,自小出家不归,家人不知其所往,更不知其生死,时常挂念……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其实,周吉祥修行问道,周游四方,到了北京,断发于西山大觉寺,当了和尚。他游习不改,就常常进城,天黑了,来报国寺伽蓝殿过夜……且说周吉祥的姐姐渐渐长大,被朝廷征选入宫,还居然作了明英宗的皇后。忽然一天,梦中伽蓝神告诉她,弟弟有下落了,在什么地方。巧的是,同一个夜里,英宗皇上也梦见了这个内容。于是天亮立即派几个小太监去报国寺,果然在伽蓝殿把周吉祥找到。小太监们把周吉祥护拥进宫。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皇上、皇后皆大欢喜。周皇后讲了弟弟自小离家出走,断发为僧,漂泊无定的遭遇,痛哭不止。就劝弟弟还俗为官,尽享荣华,说:咱周家贵为皇亲,你就是皇舅,要什么有什么,别再苦行受罪了。弟弟坚辞不就,铁了心要回寺庙。皇后无奈,就送了大量财物放他回去……英宗死后,太子宪宗继位。宪宗深懂生母太后之心,同时也敬重舅舅的选择。为尽孝义,就拨出大量钱财,于成化二年(1466年),在报国寺东南位置重新建了一个更加宏敞静深,更加崇严壮丽,像塑绘画无不尽美,浮屠之盛无与伦比,足资四方万国前来观瞻的寺院。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明宪宗避而不提舅舅出家之事,只强调圣母皇太后深仁广慈,养育自己不容易,为报圣恩,特建此寺。上为圣母祭而祈福、益寿且康,下为海宇生灵康宁、咸获利济。为表其仁孝诚敬之心,故赐名“大慈仁寺”,并划拨庄田数百顷。他将此意刻碑立石,置于寺院……宪宗死后孝宗继位,皇舅姥爷周吉祥圆寂。孝宗派遣官员前往致祭。此时寺院僧人已达数百。后来,西长安街古刹庆寿寺火灾,那里僧人也并入这里。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于是众僧济济,钟罄香火十分繁盛…就因为周吉祥不慕皇舅之贵,乐佛修行,得到皇姐、皇甥圣隆孝养,才使得辽刹报国寺重建改扩为金碧辉煌的大慈仁寺。尽管如此,京城百姓还是习惯老的叫法——报国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这个寺院重修,乾隆皇上鉴于以上情况,将两个名字揉而折中,定名为“大报国慈仁寺”。但是至今京城百姓叫惯了,还是俗呼其为“报国寺”。阁下有瓷观音像高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系神宗时景德镇瓷窑所贡献,为“旧京八宝”之一,谓之“窑变观音”。当时报国寺有京城最大的庙市及花市,加之景观奇特,前有双松,后有毗卢阁,便吸引无数风流骚客留连驻足。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商贩在这里出售图书、文物、古玩、喧嚣成市,尤其书市更是它的特色。当时文人如宋荦、朱彝尊等常于庙会期间到此搜购他们心爱的古籍。到报国寺最勤的是当时的大诗人王士祯(渔洋)、《桃花扇》一剧作者孔尚任等。“渔洋龙门高峻,人不易见,每于慈仁庙市购书,乃得一瞻颜色。”报国寺的庙会还是个花市。丰台草桥一带,盛产花卉,花农肩挑贩运,来到报国寺赶集。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宣武门篇鉴赏

清代起,民间有到佛寺看花之风。报国寺僧人栽培牡丹颇有技巧,能将一枝红牡丹,嫁接上一枝墨牡丹,谓之“枝二艳”。每逢四月,人们有看“牡丹仙”之说。僧人们将这些“牡丹仙”珍藏在禅堂里,有客来赏时,少不了要舍些布施,成为庙里一笔收入,也算以庙养庙,多种经营吧。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十“广安门(下)”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十“广安门(上)”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门(下)”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门(上)”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