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行走大运河|浚县泥咕咕:叫响运河千年泥塑土韵

发布时间: 2020-10-23 10:37:36 | 来源: 中新网河南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浚县西杨玘村,探访浚县泥咕咕,品味大运河千年泥塑土韵。

杨玘屯村位于河南省浚县黎阳镇,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的集中产地,素有“泥玩具之乡”、“泥塑第一村”之称。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玘屯村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杨琳摄

“泥咕咕”是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浚县民间对泥塑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文化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咕咕能发展,多亏了最近这几年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在泥塑能有长足的发展,最大的载体就是泥咕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憨刀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的人几乎都会捏泥咕咕,所以他从六七岁开始接触这种民俗工艺。运河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年秋收之后,全村的人就地取材,开始储备黄胶泥。入冬后,天气转凉,全家人便在家制作泥咕咕。到正月初一浚县庙会的时候,村民拿着捏好的泥咕咕去卖。

以前,他也出去打过几年工,但始终割舍不了对泥咕咕的留恋,于是回到家乡重拾手艺,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咕咕,并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浚县憨刀文化创意园负责人讲解泥咕咕发展史杨琳摄

泥塑艺人、浚县憨刀文化创意园负责人宋楷战告诉记者,有着“中国民间泥塑第一村”之称的河南浚县杨玘屯村,曾是大运河流经的地方。由于常年河水的冲刷,形成了非常适合制作泥塑的黄土胶泥,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泥塑的手艺。

据了解,目前,西杨玘屯泥咕咕文创产业股份合作社已经成立,现有泥咕咕工作室20个,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20人,村中艺人15人。按照将西杨记屯打造成泥塑文化研学基地的发展思路,规划了泥塑艺术展馆、泥咕咕千人体验中心、泥咕咕文化研学中心等项目,并与浚县古城、大丕山风景区联合,大力发展泥塑体验游、研学游等项目,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泥塑文化村,让“泥咕咕”成为浚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推荐阅读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十“广安门(下)”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二十“广安门(上)” 广安门城楼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门(下)”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九“右安门(上)” 右安门又名“南西门”,原是北京外城的七门之一,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建成,现无存。为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