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亮相国博

发布时间: 2020-11-03 15:12:44 |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作者: 陈毓娟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亮相国博

观众近距离观看大运河文物(摄影陈毓娟)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陈毓娟):11月1日,“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这是国博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本次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千艘并进万夫牵”、“神工当惊世界殊”和“因河而兴文化盛”五个部分,共展出170件(套)展品,既有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系列文物,如体现水道画卷的《明代运河全图》,表现漕运盛景的《潞河督运图》,展现河道治理的《高明治水图》,反映水利技术成就的《河防一览图》,记录妈祖信仰的《天津天后宫过会图》等难得一见的重要藏品,也有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漕运图卷》、北京通州区博物馆馆藏的“军粮经纪密符扇”和《运河源流图》、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藏的隋炀帝墓出土鎏金铜铺首和玉璋等重量级展品。

展览在空间上用曲线打造出运河蜿蜒般的造型,并将文物呈现在“河岸”之上,突出展览主题。同时,在展览中配以相关的辅助展品和多媒体,如“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大运河文化”系列动漫短片、“中国大运河申遗宣传片”等,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展览体验感,系统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
2020大运河文创大赛通州启动 与茶、丝、瓷、食、器等品类有关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定制设计的企业和品牌赛道。本次大赛以“美好,应运而生”为主题,其中五大赛道分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定制设计的非遗赛道。为运河沿线博物馆定制设计的博物馆赛道。
大运河文化创意大赛启动 昨天下午,“大运河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大赛”在北京市通州会议中心启动。大赛组委会诚意邀请各赛道设计需求方入驻,并期待国内外设计师、设计机构、高校设计类相关专业教师与学生,以及热爱创意设计的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此次大赛以“美好,应运而生”为主题,将参赛的文化资源扩大至五大赛道,包括非遗赛道、企业和品牌赛道、文旅景区赛道、博物馆赛道、北京城市副中心赛道。
扬州市广陵区:为传承“运河第一城”古韵精准发力 为此,广陵区检察院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分管副检察长担任组长的大运河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组,用司法促进运河污染整治和环境提升。”今年4月18日,正值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广陵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谢馥春旧址的环境整改情况进行回访,住在附近的张阿姨兴奋地向检察官“汇报”进展。”广陵区检察院向三家职能单位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职,对位于谢馥春旧址附近的垃圾处理中转站加强监督管理,改善旧址及周边的旅游环境。
学者、文化达人讲述古今什刹海 深度探索大运河文化 什刹海在元、明、清三代都是内城的重要水域,也是北京建城重要的依据,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他称,古时所有从南方运送商品的大型船只,从通惠河进入北京城中心,都要在万宁桥处换成小船,才能顺利达到什刹海的码头,而万宁桥和钟鼓楼,也是中轴线上少有的元代建筑。据悉,此次访谈活动是第十九届什刹海文化旅游节活动之一。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