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专家学者走进颐和园 讲述历史遗迹与大运河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0-11-09 11:27:48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周驰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记者于立霄)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活动之一、“颐和园昆明湖+绣漪桥”云上直播讲堂8日在颐和园举行,专家学者乘船带观众感受乾隆当年乘船进入昆明湖所见的盛景。

昆明湖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绣漪桥闸是位于绣漪桥外的水闸,历史上一直是长河的起点,也是昆明湖最大的出水口。清代时从绣漪桥闸流出的昆明湖水流入长河,使昆明湖成为当时北京城的水库。

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赵晓燕、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博士研究生朱强或乘船或步行,边走边说颐和园著名景点的起源、变迁及历史故事。

首先他们来到绣漪桥,此桥为汉白玉单拱桥身,单侧有43个台阶,桥身造型与玉带桥极为相似。京城百姓也称它为“罗锅桥”。

绣漪桥是运河通往颐和园的第一桥,也是清乾隆皇帝从城内由水路去往昆明湖的必经之地。在颐和园内,此桥是最高的桥梁,高约9米,乘船穿过桥洞,眼前豁然开朗,昆明湖的景色映入眼帘。

在绣漪桥的昆仑石前,专家驻足介绍,昆仑石碑四面刻有乾隆御笔行书御制诗。诗文描述夏季乾隆皇帝从西直门外的高粱桥乘船至清漪园避暑时,长河两岸美景及水利设施与农事景象。

赵晓燕、朱强从绣漪桥码头登船,沿途介绍了凤凰墩、西堤六桥、景明楼、十七孔桥、铜牛等景点。

游船从南湖岛码头上岸,来到了“广润灵雨祠”,这是皇帝祈求降雨的重要寺庙之一,乾隆亲笔题祠额“广润灵雨祠”。据介绍,由于乾隆皇帝多次亲临此地求雨灵验,之后他将广润祠改名为“广润灵雨祠”。

沿着十七孔桥,来到了坐落于廓如亭北面堤岸上的铜牛。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是乾隆皇帝仿效大禹治水时铸铁牛镇水的典故而造的,表达了对昆明湖水利功能的高度重视。铜牛铸造精美,牛背上铸篆文乾隆御笔《金牛铭》,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艺术和水利文化的重要物证。

步行至二龙闸时,这是东堤上最重要的一座出水闸口。由于有两个出水口,所以被称作“二龙闸”。二龙闸主要控制昆明湖东部水流,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灌溉园外农田,还可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云上运河”系列直播活动从11月7日持续至13日,邀请文物专家、文化名人等,走进大运河北京段沿线的7个区,从考古、修缮、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入手,介绍与大运河有关的地标建筑和历史遗迹,感受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主办,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文联、市广电局、市文物局、市体育局、通州区委、通州区人民政府承办,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各区委宣传部和文旅局协办。

 

推荐阅读
江苏省港口集团联手徐州打造运河“第一港” 发布时间:2020-11-0706:50:21|来源:中国江苏网|作者:梅剑飞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中国江苏网讯11月5日,江苏省港口集团与徐州市交通控股集团在徐州签署协议,双方将通过发展海江河联运、多式联运等加快推动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共绘京杭运河“第一港”美好画卷。据介绍,双方将围绕集装箱港口建设运营、内河航运发展、航线开辟、全程物流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组建集装箱码头经营、物流经营、航运经营等合作公司,加密航线航班,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发展陆港核心区、建设运河物流枢纽和运河航运网络,打造苏北片区水运集装箱中欧班列汇集点。推进淮海国际陆港铁水联运中心建设,将徐州港打造为运河沿岸龙头型航运物流枢纽港,共同构建徐州港江海河物流网络和铁水联运体系,加快形成物流双向循环、港口一体发展新格局。
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千年运河“焕”醒古都文旅新活力 位于昌平区的白浮泉,是大运河的最上源,对元大都的供水、漕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址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中“亮”出来、“活”起来。北运河通州段北关闸至甘棠闸11.4公里的河道去年10月实现旅游通航,吸引大量市民泛舟大运河。
苏州吴江平望运河文体中心开工 一直以来,苏州高新文旅集团针对基础场馆运营发力,发展全民参与性的文体产业,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就。此次合作,积极响应了建立全市国资国企“1+10”项目合作机制服务苏州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标志着苏州高新文旅集团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政府的合作正式开启,在共同努力下,双方将更好地发挥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深化合作,协同发展。(博叶轩)。
首届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开幕 传承中华文化擦亮文化符号 在北京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大运河(北京段)作为水利运输工程,为北京城市的建设、水系的梳理承载了重要职能。大运河文化带将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把大运河建设成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建设成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支点,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标识,建设成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