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发布时间: 2020-11-30 10:40:49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孟歆迪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为推动把大运河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文化品牌”的战略目标,2020年11月28日“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主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举办线上论坛。来自中国商业史学会、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战略、安徽大运河保护和发展战略、运河文化与商贸漕运、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大运河人文精神与当代传承、大运河高质量发展路径”等议题,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军事、航运等视角在线交流讨论。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3200公里,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大运河高质量发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大运河已从“文化遗产”跃升为“国家战略”。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和规划的知名智库,为大运河文化研究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交大力量。

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王茹芹教授指出: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商业史学会以大运河商贸功能开展了“大运河商路”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为丰富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成立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的目的,就是把继承和弘扬商贸文化优良传统、商贸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多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多出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决策的咨询研究成果,广泛聚集研究资源,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争取尽早打造成为中国商业史学会一个新的重要学术文化品牌。

在主题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教授发布了题为《江南运河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长三角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关系看,大运河流经长三角15座城市近百座古镇,融汇了吴越、淮扬、皖江、淮河、徽州等地域文化。江南运河是大运河上色彩最为缤纷、故事最为动听和景色最令人留恋的“文化线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沿线8省(市)和众多名城古镇的共同责任。报告认为,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江南运河城市与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依托长三角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最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有望率先建成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区。

会议宣读了《中国商业史学会关于成立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并聘请大运河沿线城市的43位专家学者担任首批专业委员会委员。

推荐阅读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发展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本次论坛主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举办线上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昊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大运河城市与文化研究的机构之一。在主题报告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士林教授发布了题为《江南运河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的研究报告。
滞留运河四五天盼来水位上涨 600多艘船终于能前进了 此前,由于钱塘江水位低,达不到部分船舶的通航水位,不少大型船舶在鸦雀漾锚地滞留四五天了。如今滞留船舶的数量减少,相比前日的400艘,昨天上午,锚地剩下350艘船舶等待通行。在鸦雀漾锚地,陈家兴拿到了排队号码,500多,意味着他至少得要在500多艘船舶通过以后才能走了。
第三届“中国大运河文学论坛”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他说,这次活动是以“论坛+采风”的形式,阐述运河文学千年一脉的内涵韵味,借助全国各地文学大家的手笔,挖掘淮阴文化的时代精神,讲好运河故事,推动运河文化深入发展。活动中,王朔对圆桌论坛进行总结,并对此次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主题采风活动提出具体要求。14位大运河沿线城市名家以河为媒,以文会友,围绕“运河文学的时代担当、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学特征”等主题进行深度研讨交流,挖掘并展示大运河的文化脉络和当代价值。
为拯救旅游业 巴拿马运河未来四年将向部分邮轮退过河费 另据伯曼邮轮设于巴拿马科隆港的母港统计,平均每位乘坐邮轮抵达巴拿马的旅客会在巴境内停留2天。巴拿马国家审计局数据显示,邮轮旅客的境内人均消费为232美元,加上邮轮本身进行的物资采购,每艘搭载2500名旅客的邮轮可为巴拿马直接带来175万美元经济收入。新法令规定,母港在巴拿马境内的邮轮,如果在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经过巴拿马运河,可享受过河费100%退返。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