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举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联盟成立

发布时间: 2020-12-23 11:28:12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笪 颖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原标题: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举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联盟成立——找准民生落脚点,让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12月18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在宿迁举行。会议以“共同保护好大运河,建设致富河幸福河”为主题,邀请数十位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代表,共商更好“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之策,共谋“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之本。“希望能够通过峰会的举办以及联盟的成立,真正为推动建设一条致富、幸福的大运河提供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说。

峰会还成立了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院、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20余家单位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联盟”。

走在前:率先探索建好江苏“样板段”

与会专家纷纷指出,江苏在高质量、系统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面发挥出了“做表率”“走在前”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相关法规条例制定方面,江苏率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随后又制定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此外,据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分院办公室主任姚秀利透露,自2019年以来,徐州、淮安、镇江、苏州、泰州等设区市“实施规划(或方案)”也已相继编制完成。

在相关智库设立和智慧力量汇集方面,江苏依托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及时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放眼国际学术前沿,围绕《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要点》,牵头大运河沿线城市高质量推进新时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在重点项目建设和活动落实方面,江苏依然积极走在前列。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姜师立举例说,江苏通过实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水质保护工程,规划建设了1800平方公里的江淮生态大走廊;成功举办了两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和运河文化嘉年华活动;省内各运河沿线城市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保护论坛、江南运河文化论坛等接连不断。再加上各类文旅基金设立、出版工程实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项目落地,都充分体现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追求和成效。

补弱项:积极应对现存不足和现有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了现阶段运河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运河水运功能的创新性延续、运河文化展示体系整合与提升、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徐明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形态的改变,运河沿线废弃的各个时期的水利水运工程较多,很多运河水道在断航后被侵占,沿线的相关文物和遗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对此,她重点提出了“统一遗产标识体系”的建议,提议通过设立统一样式的里程碑、文物标识和遗产点简介等,强化人们的保护认知。同时,可考虑以运河水道、闸坝枢纽保护为核心,将运河历史水道与现代河湖连通,形成乡村、集镇水路网,以继续发挥其水利、水运功能,带动乡村振兴。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伯平立足交通视角,认为运河完善了水运网络,改变了生产力布局,促进了城市发展。因此,他建议通过赋予运河古道新的水运功能的方式,永葆运河文明生生不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借中国实践理性与西方工具理性的对比,提出在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展陈中,要建立科学求真基础上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新的历史诠释,切忌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胡梦飞以大运河山东段的现状为例,讲述了城乡建设挤占河湖生态空间,部分河段滨河、滨湖湿地淤积和退化,现代化的工程处理导致运河原有水系环境、两岸古迹遭受破坏等问题,提出打破区域及条块分割,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以共同推进河道治理,保护运河生态环境。

抓本质:做好做实“人民的幸福河”文章

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广春表示,从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传承利用保护好大运河文化,到2020年1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大运河时提出“运河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可以深切领悟到,关于大运河的一切保护、传承和利用,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这其中,既要有充分考虑需求与供给、投入与产出问题的经济思维,以更好满足两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思维,以保证文化走得更久更长远;还要有市场的办法,激活更多元的参与主体的建设热情,从而真正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相生相融,让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围绕如何切实落实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具体的保护传承利用举措,当天峰会特设专题报告环节。其间,胡梦飞和姚秀利均提出,要精准把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涵。胡梦飞认为,区别于“国家公园”主要侧重于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国家文化公园”更多是侧重于保护人文景观以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姚秀利认为,在实际的规划与建设中,运河沿线各城市应遵循“分区分段、分类施策”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将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集提供服务功能、服务场景、服务内容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赋予人民更有获得感的文化体验。

姜师立也提出,要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一要建立跨地区的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对各条线资源的整合力度;二要通过专项立法,严格落实好“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方针;三要处理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密切关系,坚持两规合一和多规衔接,积极探索出保护传承利用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江苏模式”;四要坚持文旅融合,建设千年运河品牌,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让运河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交相辉映。

 

推荐阅读
安徽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运河上下游的京津、苏杭地区仍为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纽带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资源优势,找准定位,激活历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态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与发达省市加强沟通协调,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大运河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促进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干道,它既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北方政治中心的连通渠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的主要连通渠道,江淮物资通过大运河运销各地,驰名中外。把远离京师的黄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粮食和物资调运长安的漕运问题,成为隋唐最要紧的财政问题。
保护大运河 有“1+6” 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运河生态环境系统保护、整体修复的司法规律和审判规则。签订仪式上,“1+6”成员单位就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合作机制的落实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日前,姑苏区法院牵头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沿线的相城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吴江区及园区六家检察院,举行了“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1+6’合作机制”签订仪式,建立深化大运河生态资源司法保护的“1+6”合作机制,用法律护航大运河水更清、景更美。
奋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样板” 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杭州聚焦重点,坚持保护优先,在传承文化根脉上作示范。推进活态传承,在发掘文化内涵上出精品……杭州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的成果特色亮点,可谓源源不断、精彩纷呈。日前,“浙江省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中采访报道行前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及省市级主流媒体齐聚杭州,他们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活态馆出发,途经余杭段运河综保工程、上城区、滨江区运河古迹,至浙东运河萧山段等,深度走访、解读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令人憧憬的“未来”。
江苏淮安: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 唱响高质量发展“大运河之歌” 筹划成立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旨在更好地推动淮安大运河文化研究宣传,为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条例》针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传承、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保护范围,理顺了保护职责,规范了规划编制,实行了保护名录管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大运河,绵延千里,历史悠久,沟通南北,穿越古今。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