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一座遗产城市的未来生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集中开工

发布时间: 2021-01-04 17:00:30 | 来源: 杭州日报 | 作者: 任彦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是杭州的“城之命脉”,孕育滋养了杭州城市千年发展。

今天,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全面集中开工。这又是杭州对大运河的一次创新实践,将会重构一座遗产城市的未来生活方式。

杭州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也是浙东运河的发端。大运河杭州段穿城而过,总长110余公里,包括11个遗产点段。大运河杭州段作为一处活态大型线性遗产,至今仍发挥交通航运、水利行洪、旅游景观等功能,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运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杭州市以符合当代审美的现代城市理念,对大运河(杭州段)沿线11处遗产点段,各级文物保护点,约1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做出科学评估,进行严格保护。

12月15日,杭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精心打造大城北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着力打造国际运河文化示范城市。在前期运河综保工作的基础上,以大城北3.5平方公里示范区为主要抓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16个,包括5个重点文化标杆项目,分别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小河公园、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将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实行保护和改造,以千年运河历史、百年工业遗存为内涵,力求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间。按照“生态优先,文化先导,产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保护与开发理念,“活态传承千年运河文脉,人性化营造山水自然生态景观,让大运河杭州段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引导数字经济等知识密集型高端产业培育与发展,促进产城融合,营建一个具有未来感的城市空间,以符合当代生产、生活需求理念,导入公园绿地、游艇码头、旅游休闲、TOD综合体、博物院和剧院等对标世界一流,打造构建全新的、与时代一脉相承的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

接下去,杭州市运河集团将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发展导向,抓住“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重要窗口期,凝聚共识,深谋实干,落实好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着力打造国际运河文化示范城市,努力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

让大家沉浸式地体验京杭大运河文化

项目西临京杭大运河,位于昌运桥北侧,靠近规划丽水路。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用地面积5.71公顷。定位为打造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高品质文旅目的地和体验式博物馆,包含博物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相关配套等多种功能。

不同于综合性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是一个专题博物馆。未来这里既会运用高科技手段,让大家沉浸式地体验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又会成为运河文化的研究高地,成熟的运河IP将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以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国家级博物馆为目标,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样板的建设,成为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浙江担当”的一个标杆项目。

该项目的建筑设计由“鸟巢”的设计团队——赫尔佐格和德默隆事务所操刀,他们用“悬停笔触”的概念,在大运河之上打造出一个悬浮的博物馆。计划2023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营。

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

延续杭钢记忆,活用工业遗存,打造文化地标

项目位于大城北示范区,紧邻半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武林商圈约1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开发量约5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32万平方米,地下约18万平方米。周边3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崇贤居住区、康桥居住区、桃源居住区、田园居住区,居住人口超过30万人。

项目规划利用保留下来的高炉、焦炉、筒仓、烟囱等工业遗存打造文化地标,同时通过建设杭钢湖,联通杭钢河、电厂河,打通地块南北水系,形成山水环链,开发水上运动和文旅项目,打造多个室内外自由联动的活动空间,包括沿运河及其支流的滨水景观带、大型绿地公园、慢行游步道等,满足都市亲绿、亲水、亲人文等需求。未来,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将是一个集创意和办公,艺文活动,体育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场地,定位为年轻、时尚、活力、先锋等主题,还计划通过举办水上运动、工业马拉松、音乐节等活动集聚人气,打造未来城市生活的亮点。

该项目由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与TLS景观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计划于杭州2022年亚运会之前开放部分公共区域。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

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

打造国际知名的超级线性公园

整个项目将连接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运河,串联炼油厂文化地标、地铁上盖综合体、中央运动生态岛、杭钢旧址公园等,通过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潜在价值、将工业废弃材料加以利用,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时间维度的关联性,形成结合文艺体系的创新型景观大道。

内部将用观光小火车串联,形成旅游体验、运动休闲、商业零售等多种业态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超级线性公园和特色景观大道。

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建成后,将打造若干个特色鲜明的活动,预计每年可吸引客流300万人次。未来作为大城北示范区的特色地标之一,也将和其他运河项目一起,成为展示大运河形象的重要窗口。该项目计划于杭州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

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

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项目位于杭州大城北核心区,项目范围东至大运河杭钢旧址综保项目,南至上塘河,西至京杭大运河,北至崇杭街。沿线主要由京杭大运河、电厂河、杭钢河、上塘河、宣杭铁路防护绿带、支流水系及新开挖河道等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构成,形成集观光、休闲、跑步、骑行等多种需求为一体的生活化的公共文化空间,组成半山与运河之间的山水景观环链,打造具有标志特性、文化特征、国际水平的滨水空间。

其中,杭钢河景观带(康贤路-吴家角港)项目是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总面积约为11.7公顷,总长度约为1.2公里。整体风貌定位以工业印记与现代艺术融合为主题,打造山水氤氲、南柔北刚、简洁优雅的景观风貌。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呼应当代城市滨水人居新需求,沿承杭州大城北发展新定位,建设面向新时代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秉承绿色、开放、人本、艺术、共享的设计理念,沿线设置若干个以文化活动为主题的水岸活力公园,打造杭钢河·城市滨水开放绿地、国际赛艇大师赛举办地、国际青少年赛艇比赛基地等。计划2023年贯通。

小河公园

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公园

项目位于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北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西侧为小河历史文化街区,东望青莎公园,南接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总用地面积49387平方米。

公园的整体设计结合原中石化小河油库历史建筑群,并加以保护和改造,在留下城市记忆的同时彰显工业文明的人文情怀,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文化艺术公园,计划于杭州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开放。

该项目由隈研吾主创设计。作为京杭大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保工程的收官之作,计划于杭州2022年亚运会前完工并对外开放。

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还有: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杭钢河(康贤路-吴家角港)景观带、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一期、JG1206-01江河换乘站项目、运河新城单元GS1001-02地块公共租赁房、运河新城单元GS1202-A33-30地块36班初中、闸弄口18、20地块拆迁安置房、康园路工程,以及梅城古镇的金源昌精品酒店二期、望山梅酒店等项目。

 

推荐阅读
央视昨起播出“大运河”沧州系列节目 本报讯(记者牛健存于艳玲)从昨天起,央视四套大型系列节目《远方的家·大运河》,连续3天播出沧州系列节目。记者了解到,《远方的家·大运河》沧州系列节目共分《运河之城·沧海之州》《运河之畔·文武沧州》《运河之畔·筑梦沧州》三集。在第二集中,观众将跟随镜头与武术名师过招,感受沧州武术的独特魅力。
全国、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湘桂运河和营商环境工作 朱洪武参加视察活动时指出,建设湘桂运河项目,离不开各级人大代表的鼎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将全力落实本次座谈会精神和各位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永州发展实际,畅谈了湘桂运河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推进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红网时刻永州1月4日讯(永州日报记者何继凤刘思宁)1月4日,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湘桂运河和营商环境工作。
“我家住在运河边”文艺演出进校园 据悉,“我家住在运河边”主题宣传系列活动还将持续走进基层,以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为平台传承运河文化。
河南省实施大运河河南段国土空间严格管控 未来,我省对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将实施分段引导性管控和分区约束性管制,并在空间形态和风貌指引上提出要求,实现大运河保护和两岸高质量发展双赢。本报资料图片我省将从三个方面对大运河河南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实行差异化管控1实施分段引导性管控,不同河段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显示特色。将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分为文化遗产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生态控制区、村庄建设区和一般农业区等7个分区,根据功能定位提出不同的管制要求。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