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联盟
         

运河煤矿

发布时间: 2021-01-14 10:58:31 | 来源: 中国网综合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运河煤矿隶属济宁矿业集团,年核定生产能力90万吨。井田面积12.4km2,煤炭地质储量1.5亿吨,煤层平均厚度6.13m,赋存稳定、煤质优良,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矿井于1995年8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1999年5月1日实现投产。截至2018年已实现安全生产14周年。

近年来,企业先后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一级矿井、连续13年被授予煤矿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企业呈现出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安全生产工作:矿井着力构建“一个理念、两条主线、三个支撑、四项标准、五个意识”的“12345”现场安全管理主动预防型管理体系。即:牢固树立“生产经营是保吃饭,安全管理是保饭碗,端不住安全的碗,就吃不上效益的饭”的安全理念,越是经济形势困难越要抓安全,抓不好安全更困难;狠抓“各级管理人员与验收员、群监员、安全员三大员”责任落实两条主线;以“工程质量标准化”、“操作标准流程化”、“隐患排查常态化”为支撑;强化“常态现场零缺陷,动态作业零失误,新版规程零盲点,隐患治理零容忍”四零监管标准,着力培养“责任、风险、学习、底线、亲历”五个意识的现场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了安全管理全程、全时、全区域预控、可控。年内矿井将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5周年。

二、经济运行工作:一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增双节”号召。根据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了《双提双创、扭亏增盈”45项措施》等符合新常态下生产经营的新制度、新措施,年内已累计创效上千万元。二是全面实施“集产集休”运行方式,在济宁地方煤矿中率先实施“采煤工区二八制取消夜班生产”工作方式,实现了“安心停工、放心开工,全程可控”。三是大力开展“三项制度改革”、“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等活动,将组织机构从原来的36个精简到24个,累计减少用工900余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三、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上级要求,我矿迅速行动,制订了《储煤场及运煤公路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投入417.52万元,先后进行了防风抑尘网安装,车辆冲洗装置升级改造,煤场覆盖与硬化施工等一系列环保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投入近2200万元实施煤场封闭、地面煤仓建设等重点工程,并按照上级要求按时投入使用。

推荐阅读
近日满载电煤的船舶通过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船闸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走低,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山东省枣庄市航运部门和水上派出所为电煤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为电煤船舶做好信息服务和护航服务,台儿庄船闸和万年船闸可24小时办理进出闸手续,缩短船舶过闸、待闸时间,确保电煤运输水上大通道安全畅通。
水脉文脉交融 跟记者一起寻访大运河古韵今风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共9段遗产河道、13个遗产点,全长约327公里,涉及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遗产区面积2658公顷。历史之河阅不尽丰盛文化大运河上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为了留住运河文脉,活化文化遗产,长安镇启动了“一坝三闸”周边清代、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
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去年,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等,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在推进大运河和景观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苏州市综合考虑运河沿线遗产保护、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运河沿线风貌,推进健身步道、景观绿化等周边设施完善,确保与运河主题景观交相辉映。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因此大运河是一条河,更是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学何以成为一门学科所谓学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的一门学问,二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运河学的知识体系内涵清晰,但内容丰富庞杂,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运用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分属自然与人文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为其所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