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
         

通州大运河段明年6月全线通航

发布时间: 2021-01-14 11:10:47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作者: 李泽伟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通州区了解到,《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发布,预计明年6月通州大运河段实现全线通航。此外,环球影城项目主体结构已完工,部分设备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度假区内的酒店、商业建筑也全部结构封顶。

《规划》、《行动计划》提出着力将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内涵丰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产业兴旺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金名片。《规划》明确了四个阶段的中长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现通州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领京津冀,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战略支撑作用;到2050年,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载地。

《规划》在空间布局方面提出了“一河、三区、多点”的发展格局,“一河”即以大运河河道及两侧为大运河文化带规划主体部分;“三区”即运河水城展示区,运河文旅体验区,运河生态观光区;“多点”包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通州古城、路县故城、漷县古城、张家湾漕运古镇等。

《行动计划》提出,在文物保护方面,将分类实施三座故城整体风貌的保护工作,通州古城将按照通州古城明清历史格局,通过恢复水系等综合手段,勾勒由通州古城墙、古城门和护城河等构成的历史风貌。路县故城和张家湾古镇将建设遗址公园。

在水系治理方面,将完成北运河、通惠河综合治理工程并推动实现游船通航,完成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为通水通航创造良好条件。目前,通州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共11.4公里实现了通航,在此基础上,对剩余的28.6公里,通过河道整治、两岸生态改善,预计明年6月实现通航,届时也意味着通州大运河段实现全线通航。

在文化旅游方面,大运河将创建北京东部的首个5A级景区,将整合“三庙一塔”景区、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设计推出更多、内容更丰富的旅游精品线路。

在特色小镇方面,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台湖演艺小城镇、宋庄艺术创意小城镇和张家湾设计小镇,规划方案已经到报审阶段。

《行动计划》还提出,环球影城项目的主体结构已完工,部分设备已经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度假区内的酒店、商业建筑也全部结构封顶,正在进行机电安装、装修和园林绿化等。目前在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80余个,道路工程、园林绿化、高压线迁改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推荐阅读
近日满载电煤的船舶通过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船闸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走低,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山东省枣庄市航运部门和水上派出所为电煤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为电煤船舶做好信息服务和护航服务,台儿庄船闸和万年船闸可24小时办理进出闸手续,缩短船舶过闸、待闸时间,确保电煤运输水上大通道安全畅通。
水脉文脉交融 跟记者一起寻访大运河古韵今风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共9段遗产河道、13个遗产点,全长约327公里,涉及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遗产区面积2658公顷。历史之河阅不尽丰盛文化大运河上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为了留住运河文脉,活化文化遗产,长安镇启动了“一坝三闸”周边清代、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
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去年,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等,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在推进大运河和景观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苏州市综合考虑运河沿线遗产保护、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运河沿线风貌,推进健身步道、景观绿化等周边设施完善,确保与运河主题景观交相辉映。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因此大运河是一条河,更是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学何以成为一门学科所谓学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的一门学问,二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运河学的知识体系内涵清晰,但内容丰富庞杂,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运用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分属自然与人文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为其所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