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
         

扬州交通助力提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1-14 11:11:46 | 来源: 扬州网 | 作者: 朱云 黄媛媛 | 责任编辑:

5月3日晚,扬州古运河水面流光溢彩。在交通海事引导船的率领下,扬州号、通州号、济宁号、杭州号……16艘形态各异的花船从京杭之心出发,顺着流淌千年的大运河缓缓前行,向世人展示着运河沿线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运河沿线城市中,身为“运河长子”的扬州显得有些特别。在这里,运河和长江实现了“十字”交汇。打开扬州的航运图可以看见,长江自扬州市南侧蜿蜒而过,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两大黄金水道在施桥口门处实现了交汇。

扬州境内河道纵横、航道成网,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全市内河航道184条,通航总里程2298公里,里程和密度均居全省前列,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孕育了灿烂的航运文化,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京杭运河“三改二”工程

当年水运货物通过量达1.5亿吨

古运河两岸,数不清的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花船巡游的盛况。观看花船的人群中,带着两个孩子的王芳显得特别激动,“像你们这么大时,妈妈就住在运河边上,真没想到,如今的运河竟然变得这么美了!”

小王的父母都是船民,在她的印象中,她的整个童年都是在运河上度过,“从这边向东,到了现在的茱萸湾风景区附近,有一个地方叫‘壁虎河口’,我小时候,听到这个名字就害怕。”

小王口中的“壁虎河口”地处扬州境内的淮河泄洪通道区域,1996年至2003年,每年都有船沉人亡等重大水上安全事故发生,因此,也被船民称为“鬼见愁”。

“大约13年前,京杭大运河航道要进行升级改造,我家那时也从运河边搬到了城市里,我的父母还是跑船做生意,吃‘运河饭’,但是生活,却和普通市民一样了。”

2006年,京杭大运河“三改二”工程启动,首期工程就是整治壁虎河口段3.5公里航道。工程完工后,原来有“鬼见愁”之称的壁虎河口行洪通道拓宽近两倍,通航条件显著改善,以航道、航标塔、码头、驳岸、绿化为标志的生态航道环境已经形成,数百户百姓告别孤岛,喜迁新居。“鬼见愁”不但不再愁,还成了风景区,不仅船民们称赞,周围居民还常常去附近散步欣赏风景。

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的实施,使京杭运河扬州段当年水运货物通过量达1.5亿吨,实现了沿线航道、船闸通过量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并真正打造成一条集交通、旅游、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型航道。

2

今年启动航道整治工程

打造会呼吸的生态绿色航道

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围绕京杭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以及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在扬州地方政府的策应支持下,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启动了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目前项目已完成工可报告,提交省发改委审查,计划于2019年开工建设。

京杭大运河此次航道整治工程起点为施桥船闸下游引航道,终点为六圩入江口门,全长约5.37km,沿线三座桥梁,分别为施桥运河大桥、六圩大桥、京杭运河大桥。作为运河航道的入江口,这段航道日常通行量大,过往船只多,经过多年的服役,已有多处不足。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这段航道沿线大部分是老旧的浆砌块石护岸,多数破损较严重。同时,航道沿线房屋较多,大部分较为破旧,甚至有一些临河而建,一些生活垃圾可能直接倾倒入河,不但显得两岸环境较差,更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段航道下游设有一座锚地,锚地长约950m,但由于该段航道船舶流量较大,泊位严重不足,部分船舶在航道中间抛锚待泊,影响船舶航行及过闸安全。此外,经实地调查,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五公里多的沿线有12个码头,其中10个码头前沿线距离航道中心线较近,码头作业时及待港时均占用航道水域,影响航道通航安全。

而此次航道整治工程,将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据介绍,此次航道整治工程包括航道工程、护岸工程、停泊区工程、配套工程(桥梁工程、绿化工程、施桥3号闸下游右岸污水管改造设计)等,可以说涵盖了整个航道入江口方方面面。

在整治过程中,将根据地势、地质、水位及现状情况采取新建护岸,新建护岸一级墙采用混凝土结构,二级墙采用生态结构,二级墙后方设置绿化景观。同时,结合扬州地域特色,将进行环境及文化建设,包括现有生态驳岸设计、绿化景观设计、场地设计、沿线大运河文化小品设计、六圩古渡码头原址保护、六圩灯塔主题园建设等。

“护岸采用生态驳岸,可以说是会‘呼吸’的堤岸!”市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生态结构运用之后,既能让水草穿透出来又能防止水土流失,驳岸下留有空隙利于水草生长和鱼儿生存,驳岸上种植植被保护生态。

除此之外,为解决施桥船闸下游航道现状锚位严重不足,影响通航安全及施桥船闸使用效率的问题,本次设计拟采用在沿航道两岸增设停泊区方式,使船舶有序停靠待闸,优化通航条件、消除航行安全隐患、保障通航安全、提高施桥船闸使用效率,计划新建泊位数102个。

据悉,整治工程还将进一步完善江苏省干线航道网,提升区域航道服务水平。“工程完成后,将大大优化通航条件、消除航行安全隐患、保障通航安全、提高施桥船闸使用效率。”该负责人表示,除此之外,还将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降低综合运输成本,缓解陆路交通压力,提高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的经济效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作为京杭运河当道的入江口,此次工程将改善航道沿线生态环境、提升沿线居民生活质量、打造优美口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

注重大运河生态保护

推动水运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这对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运河清水永续东流,才有黄金水道,才能产生黄金效益。

扬州有着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重大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体系示范区又被列入省交通运输厅“一市一试点”示范项目中。共护碧水蓝天、共建大美运河,推动水运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扬州交通水上部门责无旁贷。

记者从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大力推进船型标准化,已完成557艘船舶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改造,并委托第三方开展船舶生活污水抽检;在全省率先完成2艘危险货物运输船舶警示标识试点,并全面禁止单壳化学品船和600载重吨以上的单壳油船进入我市通航水域。交通海事部门还加大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引导LNG动力船舶建造和改造,共完成新建船舶4艘、改造船舶10艘,改造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要求,配合市经信委等部门,共同推进长江沿线水域、“七河八岛”船厂、砂石码头的搬迁关闭。此外,协同配合开展长江非法过驳专项整治,护送离扬浮吊船34艘。积极会同苏北处、港口等涉水部门,清理非法浮吊船11艘,责令5艘浮吊船停止作业,对京杭沿线浮吊船严看死守,驱离装卸作业的船舶562艘。

4

“十三五”扬州水上发展目标

抢抓水运发展机遇,全力推进航道建设

“如果说,‘十二五’末,扬州干线航道实现了与长江航道的无缝对接,货物‘通江入海’的目标,那么,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扬州航道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抢抓水运发展机遇,全力推进航道建设’。”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扬州航道计划投资60亿元,实施通扬线、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盐宝线航道整治等水上工程。

“十二五”以来,扬州水上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相继实施了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施桥、邵伯三线船闸建设以及宝应、芒稻、运东船闸扩容改造“六大工程”,扬州航道基础设施面貌显著改善,京杭运河通向沿海地区的水运瓶颈逐步打通,干线航道整体通航能力提高2倍左右。

“十三五”期间,扬州航道计划投资60亿元,抢抓水运发展机遇,全力推进航道建设,实施通扬线、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盐宝线航道整治工程。尤其是去年底已开始实施的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总投资超21亿元,这也是扬州水运建设史上投资量最大的项目。据悉,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完工后,通扬线全线航道通航等级将达到三级标准,可满足1000吨级船舶畅行,形成继京杭大运河后扬州的第二条内河“水上高速”,极大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航运效益。

推荐阅读
近日满载电煤的船舶通过京杭运河山东台儿庄船闸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走低,为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山东省枣庄市航运部门和水上派出所为电煤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为电煤船舶做好信息服务和护航服务,台儿庄船闸和万年船闸可24小时办理进出闸手续,缩短船舶过闸、待闸时间,确保电煤运输水上大通道安全畅通。
水脉文脉交融 跟记者一起寻访大运河古韵今风 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共9段遗产河道、13个遗产点,全长约327公里,涉及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个设区市20个县(市、区),遗产区面积2658公顷。历史之河阅不尽丰盛文化大运河上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为了留住运河文脉,活化文化遗产,长安镇启动了“一坝三闸”周边清代、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工程。
苏州打造“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苏州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去年,苏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等,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讨论稿)》。在推进大运河和景观文化带建设过程中,苏州市综合考虑运河沿线遗产保护、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运河沿线风貌,推进健身步道、景观绿化等周边设施完善,确保与运河主题景观交相辉映。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因此大运河是一条河,更是一种制度、一个知识体系和一种生活方式。运河学何以成为一门学科所谓学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的一门学问,二是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运河学的知识体系内涵清晰,但内容丰富庞杂,其理论构建和方法运用具有极强的学科交叉性,分属自然与人文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为其所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