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余杭新增2座大桥横跨大运河 预计明年7月完工

发布时间: 2021-02-03 14:01:45 | 来源: 余杭晨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临近过年,

余杭京杭大运河两岸

工地上却是热火朝天。

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程的

是拆复建老良塘公路桥

和新建东湖北路桥的工人们。

01

老良塘公路桥

老良塘公路桥

衔接塘栖镇、仁和街道,

是对老桥拆除后进行原址重建。

老桥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已经成为一座二类危桥,

并且对通航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新建桥梁可以满足三级航道的通行需求。

老良塘公路桥项目总投资1亿元,

道路全长852米,

公路桥两侧各设置1.5米的人行道,

中间是一条5米宽的机动车道。

目前,已完成总进度的65%,

计划今年8月总体完工!

“新的桥梁和周边的景色融为一体,

而且建设过程中拆除了一些脏乱差的厂房,

对于运河景观也是一种提升,

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枢纽。”工作人员说

桥西仁和以居民区为主,

桥东塘栖以厂区为主,

老良塘公路桥成为联系两岸居民的纽带。

不仅如此,塘栖、仁和都有不少旅游资源,

游客们可以在塘栖丁山湖游玩之后,

走这座桥到仁和的牡丹园逛一逛。

02

东湖北路桥

在20公里外的博陆码头附近,

东湖北路桥南侧的主墩

承台正在进行施工,

吊机将一条条蓝色的支撑杆缓缓放入基坑。

“目前北岸的下部结构已经基本做好了,

总体估计2022年7月就可以完工!”

区交通工程建设服务中心

项目管理科工作人员说。

运河街道地处水乡,京杭运河横贯其中。

由于早期运河上桥梁规划的数量少、规模小,

隔河相望的城市主干道东湖北路行至此处

变成乡村道路向两侧延伸,

两岸居民想要跨越京杭运河,

只能绕行东面的长寿桥。

“按照以往,从运河北岸的双桥村

开车去临平绕行长寿桥需要40分钟,

这座桥建起来以后,可以缩短到20多分钟。

加上长寿桥桥坡盘旋,安全隐患较大,

两岸居民出行十分不便,

新建一座直达桥梁成为‘刚需’。”

工作人员介绍。

▲长寿桥拍摄:潘劲草

东湖北路桥全长1.2公里,

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时速60公里,总宽度28.5米。

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完善区域路网,

还可以推进‘美丽余杭’建设

和运河美丽乡村精品村(区块)建设,

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保护。

除了拆复建老良塘公路桥、新建东湖北路桥,

余杭交通部门已完成长寿桥、

新华大桥、五杭大桥的维修加固,

丰稔桥拆复建正在实施。

▲丰稔桥效果图

运河上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方便了两岸通行,

还可以为旅游开发做好交通保障。

今后,

余杭将进一步做好运河上桥梁的建设和保护,

让一座座桥梁成为

余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保护的纽带。

 

 

推荐阅读
廊坊市委副书记到香河调研运河旅游通航工程 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各专项组要与香河县加强沟通对接,提高对各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指导和监督,香河县要统筹规划,细化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压力,压实责任到人,各相关部门要主动与施工单位对接,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倒排工期,加快施工进度。2月2日,廊坊市委副书记柴宝良到我县就运河旅游通航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干特干,确保运河旅游通航工程如期完成。柴宝良一行先后到姚止务中心码头、王家摆桥施工现场、橡胶坝施工现场和冀京界河段岸坡防护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听取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关于各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现场督办,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扬州大运河畔一湿地公园“新装”亮相 ”扬州市凤凰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李娟说。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供图“优质的生态是这里最大的特色。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供图漫步在园内感受到空气清新,可以看到不少鸟类在湿地绿林间飞翔、鸣叫。
滑县法院开展大运河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1月28日下午,滑县法院干警何志颖向在运河边休闲的市民说。“您好,我是滑县法院的志愿者,给您送一份环保倡议书,希望您和我们一起行动,保护我们家门口的运河。为加强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宁静美丽的运河绿色生态带,滑县法院组织6名志愿者到大运河畔和道口古镇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活着的运河 由于南阳湖、昭阳湖一带的地势由东向西倾斜,黄河一旦决口,河水便会冲向湖西,冲毁运河堤防,淤积运河河道。泇河开通后,漕船可以避开徐州至邳县一段的黄河运道,而不必借黄行运,大大缓解了因黄河泛滥而导致漕运停滞的危害,而且行程缩短了70里。高启民。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