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通州区大运河成文艺创作“富矿”,相关题材作品呈现井喷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32:32 | 来源: 通州区文明办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一场关于千年大运河的穿越之旅由此开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以丝竹管弦呈交响,洋为中用换新装,不仅抒写了京城大运河的独特风貌,也使得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更多创作者意识到大运河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有着开掘不尽的“宝贝”。

《京城大运河》

打造大运河题材矩阵

音乐剧《运河天地情》、话剧《运河1935》、器乐剧《帆影弦歌千万重》、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曾经一度被遗忘的大运河,近几年来在北京的舞台上像是重新被唤醒,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作品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些艺术作品借助各自不同的形式,为我们展开一幅幅运河画卷,让尘封的历史重新生动起来,让现代的都市与古老的运河奏起共鸣。话剧《运河1935》取材于“大运河之子”刘绍棠的小说《渔火》和《蒲柳人家》,聚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通州,讲述了当时身处“三不管”地带的通州运河儿女,在面临中华民族危难、华北危急的特殊时刻,凭着朴素的爱国情怀选择抗日的故事。

器乐剧《帆影弦歌千万重》则以大运河为线索,将昆曲、劳动号子、箜篌、商羊舞等运河沿岸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讲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时,苏州昆曲社瑞霞班随之沿运河北上,发扬昆曲文化的故事。

最具创意的当属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它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交响乐音融会贯通,通过中西合璧的艺术语言,聚焦大运河之独特风貌。从《一支塔影见通州》到《天上的星星郭守敬》《漂来的北京城》,以及《致敬大运河》等不同乐章,带领观众走近千年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既展示交响乐,又彰显出传统气韵、中国气派,为观众带来历史的沧桑感,又能感受到昂扬向上的现代精神气质。

已经上演的还只是序幕。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大运河相关文化艺术作品,北京市精心做好重点项目培育孵化,着眼全门类,分别建立影视剧、舞台剧、文学作品、网络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项目库,并打通题材界限,重视规划选题,实现创作联动,形成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矩阵。北京市已经完成或正在推进中的大运河题材重点作品有20部。其中,近期创作完成的作品有12部,包括电视动画片《大运河奇缘》、专题片《打卡大运河》、系列广播剧《运河组曲》、舞蹈《运河船工》、长篇小说《梨花渡》等。正在推进中的作品有8部,包括电视剧《京杭大运河》、52集电视动画片《功夫梨园》等。

《运河1935》

用文艺作品唤醒运河记忆

说起京杭大运河,许多人常常会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熟悉的是历史课上学过的大运河,很多人的印象里还都和隋炀帝联系在一起,但对于这条河真实的面貌却并不熟悉。

作家徐则臣的运河题材小说《北上》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据报道,有一次在出席读者见面会时,一位读者对徐则臣说:“大运河还在啊?我以为只存在于历史书里了呢。”其实,不光是普通读者、观众,许多艺术家对大运河的历史和现在也并没有那么了解,甚至存在误读。

在北京除了作家刘绍棠外,以往专注于大运河的文艺创作者也并不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大运河题材艺术作品创作还都依托于刘绍棠的作品。

器乐剧《帆影弦歌千万重》的导演吴茜为这部剧寻找编剧可费了不少功夫。她见了很多人,每次她都会和编剧整整聊一天,发现大家确实对大运河很陌生,“我是江苏人,又有从南到北的求学经历,以前也会觉得大运河就是隋炀帝腐化统治的标志,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后才发现大运河其实有着文化传承的作用,整个运河沿岸文化虽然不同,但如果你沿着运河从南往北走,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交融和包容、文化的变迁和传承,所以让我对运河题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运河1935》的导演王延松也坦言自己以前对运河的了解是散乱的,“排这个戏也算是补了补课,更明白了为什么说是运河的水滋养了北京城,了解了北京城里各种水系和运河的关系。”在他看来,运河水滋养两岸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滋养,“那么多的人产生共识,从起源到一步步开掘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显示着人的生命力的强大,流淌到北京,流淌到今天,这里面的故事简直太有人情味儿。”

北京物资学院运河文化研究所学者丁兆博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运河在文艺创作上是被忽视的,直到2013年申遗成功以来开始有了有一些尝试,但是也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以往很少有人提到运河精神,就是因为缺乏文艺作品的引领和历史上的总结,提出运河精神就需要更多文艺作品成为提炼素材。不过,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出台以后,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逐渐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在北京,运河可挖掘的东西很多,当下的运河题材作品的创作就是开了一个好头。”

徐则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何梳理出运河可靠的历史,以及如何在今天有效地唤醒运河,就成了一件重大的事。无论如何,关注运河的人越来越多总是好事。”

挖掘富矿守望文化根脉

吴茜为创作器乐剧《帆影弦歌千万重》,花了四年时间在运河沿线进行采风,发现运河对于文艺创作者俨然是一座等待开掘的宝矿,此次剧中虽然只展现了号子、舞蹈、箜篌、昆腔等非遗项目,“其实我们在采风中发现运河沿线有900多个非遗文化种类,因为一个剧的容量有限,最后只能筛选几个南北文化对比有代表性的种类,今后还会加入更多的东西。”

四年采风也让吴茜对运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更充分地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很伟大,可以说运河是唤醒我们历史记忆的河流,这一趟运河之旅是启迪我艺术生命的文化之旅,以后我的创作都将延续这个主题。”

丁兆博表示,运河文化的丰富性并非偶然,“运河虽然是一个南北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线,但随之而来还有文化艺术、民间艺术、生活方式的流动传承,达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可以说昆曲、京剧的发展都与运河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当下许多运河题材作品都触及到了这个主题。”在历史上的战乱年代,文化大家沿着运河向南流亡,运河水运网也曾起到保护文化火种的作用,在中国文化、文明不间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丁兆博还依据刘绍棠作品和运河历史泽总结出大运河精神的思想内核:聚滴成河、聚土成堤,凝心聚力的合作精神;忍辱负重、追求希望,苦中求乐的纤夫精神;抵御洪流、守卫家园,坚守防线的堤岸精神;坚韧不拔、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蒲苇精神;突破困境、顽强生长,尺断逾滋的柳树精神;吐故纳新、奉献自我,守望和平的蒲柳精神。如此丰富的精神内涵,随便拿出一个都能够成为文艺作品的主题。

在他看来,现在的运河题材创作中有一部分作品是从运河如何给两岸人民提供滋润和生活便利去创作,这会让人感到很亲切,但更需要站位更高、着眼点更广的文艺作品来开掘运河精神。正如吴茜所说,“我们今天关注运河,守望的不只是运河更是文化的根脉,用这些文化根脉武装好自己才能去面对世界。”

王延松则提醒创作者运河题材有历史感,地域性,而且从南到北地域性不同,历史站位也不同,空间带时间带不同,各个流域产生的历史回响也不同,“因此做运河题材一定要寻找到个性表达,通过故事建构来完成,不能过分强调类型化,否则运河精神就变成比较空洞的理念。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热潮是汇总了运河精神的民族大合唱,但大合唱也要注意做好不同地域的独唱、重唱、轮唱。”



‍‍

推荐阅读
运河新城加速助力合六一体化发展 绿地安徽供图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六安东部新城占据合六经济走廊轴心位置,比肩运河新城而立,合肥大力西向发展,合六同城化距离缩短,未来资源外溢的首要辐射地便是六安东部新城,此外在六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交通、教育、产业等资源逐渐倾向新城,双向红利加持将更进一步促进新城发展。随着运河新城的加速,合六经济走廊构建一轴三带多组团发展格局逐步成型,六安东部新城、经开区、高新区被纳入一轴,即将迎来大发展趋势,联动合肥高新区提速合六一体化发展。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目前以绿地为代表的大型房企集团已纷纷进驻新城开启造城模式,抢抓第一波重大发展机遇。
通州区大运河成文艺创作“富矿” 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大运河相关文化艺术作品,北京市精心做好重点项目培育孵化,着眼全门类,分别建立影视剧、舞台剧、文学作品、网络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项目库,并打通题材界限,重视规划选题,实现创作联动,形成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矩阵。在北京除了作家刘绍棠外,以往专注于大运河的文艺创作者也并不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大运河题材艺术作品创作还都依托于刘绍棠的作品。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一场关于千年大运河的穿越之旅由此开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以丝竹管弦呈交响,洋为中用换新装,不仅抒写了京城大运河的独特风貌,也使得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更多创作者意识到大运河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有着开掘不尽的“宝贝”。
大运河沧州城区段上榜全省“秀美河湖” 大运河城区段严格落实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制度,工程管护良好,堤岸符合防洪排涝标准,生态水量充沛,河道“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城区段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河段沿岸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打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争相点赞的“网红打卡地”。日前,由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秀美河湖”评选结果揭晓。
黄埠墩修缮提上日程 “探秘”运河胜迹不妨再等等 (卢易摄)连日来,吴桥段运河“见底”备受市民关注,围观“打卡”的人潮背后,是人们对运河胜迹黄埠墩的好奇。今年元旦后因运河水位下降而形成的“运河沙滩”开始消失。专家建议,待黄埠墩修好后,可以将惠山古镇、上下河塘等景点与黄埠墩串联起来,形成锡城特有的运河文史游线。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