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134期 沉船考古揭开运河水运密码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32:51 | 来源: 沧州日报 | 作者: 祁凌霄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月中旬,大运河泊头段发现沉船,这是对古代造船技术、运河河道变化、水运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考古发现。28日上午,“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将以这次沉船考古为契机,邀请文史专家,结合大运河沧州段沉船点及典型性沉船挖掘,探讨大运河千年水运及相关问题。

据了解,1月20日,施工人员在泊头市区胜利桥南200米西侧大堤下清淤时发现了沉船。经挖掘清理,确定残船长16.5米、厚5至6厘米,由松木船板拼接而成。船舱内清理出“宋元通宝”“政和通宝”“永乐通宝”等宋、明时期钱币。相关文化层内清理出酱釉罐、龙泉窑青瓷罐、黑釉灯盏、定窑白釉碗等10余件完整瓷器,另有骨簪、象棋子等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存,青花、三彩等瓷片标本数百件。据出土遗存综合推断,沉船的年代为明。

大运河自春秋时开挖,隋代全线贯通,唐宋发展,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作为大运河重要流经地的沧州段有丰富的水运文化遗存,沉船就是其中一种。目前,沧州段运河内已发现沉船点近30处,数年前东光连镇宋代沉船的发现和挖掘,还打破了河北无北宋沉船的考古记录。

本次访谈,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增祥、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其中,刘增祥是老一辈文史研究专家,用数十年精力,系统全面地整理著述了沧州历史文化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吴树强是青年文史研究者,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和沧州区域文化的研究整理,编辑点校了多种沧州文史著作。

大运河沧州段明代沉船的发现,透露了沧州历史及大运河文化的哪些信息?沉船不远处就是被百姓称为“石王八”的人工水利设施,此处河转弯、水流急,险情不断,两者共存,说明了什么?1998年东光连镇发现的北宋沉船曾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那次发现,带来运河水运文化研究的哪些新成果?这两次发现分别在东光、泊头两处重要的运河流经节点,沉船年代相隔几百年,地点一南一北。沉船发现对河道轨迹变迁、水文变化、造船技术演进、码头口岸、驿站驿馆乃至城市发展、生活风俗有何研究意义?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漕运,沧州段在漕运上发挥了哪些重要功能?漕运之外,大运河还是客船、民船、商船的重要水路,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记述和发现?

 

推荐阅读
运河大剧院即将试运营四大演出厅唱响运河文化“四季歌” 冬雪500座的曲艺剧场为扬州地方曲艺专门设计,可满足扬州特色剧种演出的需求。周峻告诉记者,四个演出厅,分别以春花、夏竹、秋叶、冬雪为设计主题。”周峻介绍,综合歌剧厅、戏剧厅、曲艺剧场、多功能剧场,四大厅之间由寓意运河的曲线走廊相连接。
“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134期 沉船考古揭开运河水运密码 本报讯(记者祁凌霄)1月中旬,大运河泊头段发现沉船,这是对古代造船技术、运河河道变化、水运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考古发现。作为大运河重要流经地的沧州段有丰富的水运文化遗存,沉船就是其中一种。1998年东光连镇发现的北宋沉船曾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那次发现,带来运河水运文化研究的哪些新成果。
速看!百余只银鸥“聚会”大运河 ”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郭建华说,银鸥为旅鸟,每年四月初开始往北方迁徙,到九月中下旬,又成群结队飞回东海长江口或南海一带,喜欢生活在水质好、环境清净的海滨和淡水湖。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通州区水务局在鸟类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迁飞通道设置鸟类观测区域,安排人员观测巡查,对破坏鸟类栖息的行为及时劝阻制止。现在,鸥类、普通鸬鹚、苍鹭、白琵鹭等大中型鸟类已经开始向北迁徙,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也提醒广大市民,观鸟不关鸟,赏鸟不伤鸟。
运河新城加速助力合六一体化发展 绿地安徽供图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六安东部新城占据合六经济走廊轴心位置,比肩运河新城而立,合肥大力西向发展,合六同城化距离缩短,未来资源外溢的首要辐射地便是六安东部新城,此外在六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交通、教育、产业等资源逐渐倾向新城,双向红利加持将更进一步促进新城发展。随着运河新城的加速,合六经济走廊构建一轴三带多组团发展格局逐步成型,六安东部新城、经开区、高新区被纳入一轴,即将迎来大发展趋势,联动合肥高新区提速合六一体化发展。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目前以绿地为代表的大型房企集团已纷纷进驻新城开启造城模式,抢抓第一波重大发展机遇。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