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速看!百余只银鸥“聚会”大运河

发布时间: 2021-02-26 17:32:45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冯维静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立春以来,北运河通州段陆续迎来“新客”,银鸥及其他禽鸟来此“聚会”。它们嬉戏、游弋、觅食、鸣叫,一起形成一幅城市副中心初春百鸟图。

北运河大桥西河岸一群野生禽鸟引吭高歌,翩跹起舞,百余只银鸥不时鸣叫着集体起飞,空中亮翅,它们在城市上空盘旋、滑翔、翻滚,春日阳光下,灵活舞动的身姿快速变换。

 


这让观鸟爱好者大饱眼福,频频按下快门,记录精彩瞬间。“春天来了,本来就喜欢飞行的银鸥更加兴奋了,我也是头一次见这么多银鸥在天空齐飞。”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郭建华说,银鸥为旅鸟,每年四月初开始往北方迁徙,到九月中下旬,又成群结队飞回东海长江口或南海一带,喜欢生活在水质好、环境清净的海滨和淡水湖。运河水面开阔,环境适宜,水质良好,吸引鸥类在此集中栖息、觅食,待补充体力后继续北迁。

据了解,通州区多河富水,境内分布主要河流13条,总长度239公里,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凉水河等水系自北向南纵贯通州区。近年来,随着通州区空气环境质量、水体质量、林木覆盖率等不断改善,引来越来越多的水鸟聚集,群鸥在空中盘旋、河面捕食,姿态优雅,场面蔚为壮观。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东方白鹳等都曾出现在通州区内。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通州区水务局在鸟类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迁飞通道设置鸟类观测区域,安排人员观测巡查,对破坏鸟类栖息的行为及时劝阻制止。同时,与公益组织“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开展合作,持续对鸟类多样性进行观测和研究,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

据介绍,随着气温回升,候鸟大规模春迁的序幕即将拉开。现在,鸥类、普通鸬鹚、苍鹭、白琵鹭等大中型鸟类已经开始向北迁徙,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也提醒广大市民,观鸟不关鸟,赏鸟不伤鸟。遇到伤害、诱捕、猎杀、贩卖、非法饲养野生鸟类的行为时,应及时报警。若遇到受伤、受困的野鸟,可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摄影郭建华

 

推荐阅读
“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第134期 沉船考古揭开运河水运密码 本报讯(记者祁凌霄)1月中旬,大运河泊头段发现沉船,这是对古代造船技术、运河河道变化、水运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考古发现。作为大运河重要流经地的沧州段有丰富的水运文化遗存,沉船就是其中一种。1998年东光连镇发现的北宋沉船曾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那次发现,带来运河水运文化研究的哪些新成果。
速看!百余只银鸥“聚会”大运河 ”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郭建华说,银鸥为旅鸟,每年四月初开始往北方迁徙,到九月中下旬,又成群结队飞回东海长江口或南海一带,喜欢生活在水质好、环境清净的海滨和淡水湖。为了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水环境综合治理,通州区水务局在鸟类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迁飞通道设置鸟类观测区域,安排人员观测巡查,对破坏鸟类栖息的行为及时劝阻制止。现在,鸥类、普通鸬鹚、苍鹭、白琵鹭等大中型鸟类已经开始向北迁徙,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也提醒广大市民,观鸟不关鸟,赏鸟不伤鸟。
运河新城加速助力合六一体化发展 绿地安徽供图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六安东部新城占据合六经济走廊轴心位置,比肩运河新城而立,合肥大力西向发展,合六同城化距离缩短,未来资源外溢的首要辐射地便是六安东部新城,此外在六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交通、教育、产业等资源逐渐倾向新城,双向红利加持将更进一步促进新城发展。随着运河新城的加速,合六经济走廊构建一轴三带多组团发展格局逐步成型,六安东部新城、经开区、高新区被纳入一轴,即将迎来大发展趋势,联动合肥高新区提速合六一体化发展。六安东部新城或为最大受益者,目前以绿地为代表的大型房企集团已纷纷进驻新城开启造城模式,抢抓第一波重大发展机遇。
通州区大运河成文艺创作“富矿” 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大运河相关文化艺术作品,北京市精心做好重点项目培育孵化,着眼全门类,分别建立影视剧、舞台剧、文学作品、网络文艺等多个艺术门类的项目库,并打通题材界限,重视规划选题,实现创作联动,形成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矩阵。在北京除了作家刘绍棠外,以往专注于大运河的文艺创作者也并不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许多大运河题材艺术作品创作还都依托于刘绍棠的作品。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一场关于千年大运河的穿越之旅由此开启……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以丝竹管弦呈交响,洋为中用换新装,不仅抒写了京城大运河的独特风貌,也使得让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更多创作者意识到大运河是文艺创作的“富矿”,有着开掘不尽的“宝贝”。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