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 2021-07-20 09:50:02 | 来源: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高水平推进“十四五”时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于近日正式印发。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大运河相关世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水平迈上新台阶,有条件的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色生态廊道初具规模,大运河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初步创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到2025年,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形成,力争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实现正常来水年份有水,绿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大运河文化和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实施方案》明确了4方面47项具体任务:一是在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明确了加强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保护沿线名城名镇名村、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挖掘文化遗产时代价值等4个领域14项任务。二是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明确了推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优化生态空间用途管控、强化生态系统保护能力、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等4个领域13项任务。三是在推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方面,明确了改善河道水系资源条件、增强防洪排涝保障能力、促进岸线保护和服务提升等3个领域11项任务。四是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明确了打造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完善文化旅游与公共服务设施等3个领域9项任务。

同时,作为“十四五”时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推进项目及任务清单,围绕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特色公园建设、古镇保护、非遗活化传承、旅游线路建设、文化研究与文艺精品创作、品牌文体活动打造、重要河段通水通航等8个领域,谋划了137个重点项目及任务,并明确了责任部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务实推进《实施方案》目标落实,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和重大任务尽快落地,努力再现大运河“千年神韵”,打造大运河成为展示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


推荐阅读
北运河这段河道要通了,明年北京到河北能坐船 可达Ⅵ级航运标准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香河县高标准编制了《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和《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规划实施方案》,全力推动河道疏浚、通水通航、生态绿化、文化旅游等项目,科学布局文化、生态和旅游发展主线及重要节点,让千年北运河重焕新生。目前,香河县正在推进北运河旅游通航,做好北运河治理和运河文化带建设,确保明年6月实现旅游通航,并与北京通州段航道互联互通。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爱民向记者介绍,北运河流经廊坊21.7公里,全部在香河境内,上连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
景观带正在规划建设京杭大运河边将添“外滩路” 在南段,目前道路基础工程包括地下管网等已完工,水稳层也基本施工完毕,路牙等施工基本完成,基层沥青已经摊铺,路灯也已安装,用不了多久,这段道路就将建成。而在中段,由于受万福快速路施工影响,目前正在进行地下管网、道路基础等施工。在北段湾头镇附近,一段道路已摊铺了沥青,基本建成。
海外学子“云”上品味运河 李国华在致辞中强调,海外学子要尽情领略江苏独特魅力,融入魅力江苏,亲近和热爱自己的祖籍国文化,争做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使我们的“根”扎得更深、“魂”筑得更牢、“梦”离得更近,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承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做出积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千年运河是泱泱中华充盈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
碎陶瓷片讲述运河故事 设置中国陶瓷发展史展示区,可以让大家了解不同时期陶瓷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可以和大运河文物展示区的陶瓷进行对比。“从南到北”展现大运河畔百姓生活展厅设置了大运河文物展示区和中国陶瓷史发展展示区。这里展陈了沧州进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来出土的1000余件陶瓷、瓷片等物件。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