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8月10日讯 (记者 宋柏霖)近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大运河北端起点北京通州段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印发,为沿线省份完善分省份建设保护规划,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像中国流动的血脉。据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已组建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以期发挥职能优势,形成推进合力。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我国将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全长约3200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大运河文化融汇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走近大运河,便走入了一部在中华大地流淌千年的宏伟诗篇。
大运河聊城段
自2017年起,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相关文件;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利用纲要》印发;同年7月,《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列入其中;逐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形成顶层布局。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工作的推进,近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为之建言献策。其中,中央层面应抓紧研究出台相关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要求,明确责任部门和时限,整体推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建议,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统筹规划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实现互融共建。全国政协委员徐丽桥提出,对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大型国家文化公园,需进一步梳理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中央统筹、部门联动、区域协调”的跨区域、跨部门合作机制,实现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一体化开发。
大运河江苏段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1年底,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到2025年,“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近日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进一步强调,将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
据了解,在建设范围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卫河)、通济渠(汴河)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据媒体报道,截止目前,有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础调研、规划编制、项目遴选、落地实施等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