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传承千年运河文脉 聚力百年品质转型

发布时间: 2021-12-10 16:11:28 | 来源: 中国交通报、华东公司 | 作者: 邬德宇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2月7日,《中国交通报》聚焦公司京杭运河扬州项目,以“传承千年运河文脉聚力百年品质转型”为题,详细介绍了公司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纪实。

图片

千年运河静静流淌,船舶往来如梭,高大的灯塔在河口注视着宽阔的水面,一旁的公园内不时有儿童嬉闹的声音传来……这是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进行整治后的模样。

11月30日,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项目开工以来,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以“绿色·文化”为主线,重点实施平安、优质、文化、科技、绿色五大工程建设,致力于将项目建设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样板。

截至目前,项目先后入选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样板工程、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2020年度平安工地建设省级“示范工程”和“平安工地”“扬州市工人先锋号”。

图片

一盘棋+一张网

“老虎口”里守安澜

“船行老虎口,船民腿发抖。”项目所在的六圩河口水域复杂,9股船流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水域叠加交会,日进出河口船舶断面流量超600艘,是全国内河船舶流量密度最大的水域。同时,受洄流、运河水流、长江主流汇合影响,这里的水流呈现无规则流态,是长江有名的“老虎口”,险情事故数量曾占到长江干线总数的近十分之一。

复杂的水域状况之外,项目还面临着超饱和航道边通航边施工的难题。

在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通过新建停泊区、航道疏浚、拆迁碍航码头、改建碍航桥梁等工程措施提升航段通航和待泊能力,进一步优化河口通航安全条件,为后续施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项目第一时间加入六圩河口全域党建联盟,牵头建立市级水上施工安全联合保障机制,圆满完成六圩大桥分阶段顶推等重大节点通航和施工保障任务,实现河口管控“一盘棋”。

“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查看每一根灌注桩的具体负责人、施工时间等详细信息,全流程可追溯,有效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项目办)工程科科长赵德懿表示。

智慧工地建设则让项目的安全监管效率大大提高。

在日常安全巡检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使用APP进行“实时填报、线上闭合”,及时落实整改和分析评价,实现项目危险源点动态管控,提高工程施工决策和预警能力,形成智慧安全管控“一张网”。

借助“全面安全智控管理系统”,可实现对进出长江口门船舶的预警提醒和对施工区域的全过程监控,满足在超饱和干线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

图片

大力推广“四新”技术

匠心铸就品质工程

混凝土拌和中心、钢筋加工厂、小型预制构件配送中心改建为租;混凝土封仓封罐管理、智能化处处体现环保集约思维,着力打造江苏水运建设标准化新标杆。

围绕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要求,项目编制创建方案,明确攻关方向和实施路径,以预期成果为导向,倒排节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科技示范项目建设,提升品质工程建设高度。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一直着力推广钢板桩静压、灌注桩旋挖、钢筋全自动加工、生态疏浚等‘四新’技术应用,构建绿色技术工艺库。”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天航局)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总经理秦亮表示。

信息化也是项目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构建全省水运工程智慧工地基础性平台,项目实现“现场可视、数据可查、进度可知、质量可溯、预警可报”。

通过智慧运河建设样板示范段建设,项目围绕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充分综合利用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一航多方”管控平台,实现航道运行环境数字化、航闸运行智能化、辅助决策智慧化、公众服务便捷化。

图片

链式党建

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项目涉及的上下游企业、相关部门很多,产业工人们也都是来自各地,要想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唯有依靠党组织。”项目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袁兴安坚定地说。

开工伊始,项目就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创新形成链式党建模式,由各参建单位组成党建联盟,把党建当成一切工作的总抓手。在此过程中,项目创建了“江河交汇党旗红”“筑梦江河”等党建文化品牌,项目临时党支部被列入全省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先锋队培育对象。

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编印报刊、举办工地讲堂等形式,项目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队伍建设深度融合,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为项目建设增添新动力。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项目迅速组织了6支党员突击队和 15支志愿服务队,建立了“红色驿站”,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推动复工复产。“红色驿站”积极与相关社区对接,组织滞留外地工人陆续返岗,同时开辟隔离人员生活物资补给“绿色通道”,保持安全距离,更不忘人间温暖。

由于工作到位,项目在全省、全市所有交通项目中率先复工,同时实现了“零感染”。

图片

还河于民

让城市共享航道建设成果

大运河是水运的动脉,也是流动的文化。

如何做到“城河共荣、景河共生”,是项目参建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项目加强与沿线地方政府统筹协调,沿河景观绿化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按照建设集航运、绿化、景观、人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航道组织实施,通过造型模板增加各类花纹样式,赋予混凝土结构外观更多美感,充分展示航运功能设施与城市景观、长江、运河风光的协调之美、整体之美。

项目对施桥船闸进行文化品位提升,建成集航运功能、公共服务、社会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水上服务区,对过往船舶和周边公众开放,加强船民与普通游客、周边群众的互动和了解,增进公众参与度和获得感。

与此同时,项目开展了品质工程内涵及其关系研究,提出了运河文化与品质工程高质量文化精神;开展文化航道建设研究,提出了京杭运河江苏段文化航道的建设框架和构建文化航道全寿命周期的建设路径与相应的保障措施。

“我是本地人,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六圩坐轮渡过河,每次到这里都能勾起乡愁。”项目办安全科科长王爱民感慨道。

为落实“交通为民还河于民”的理念,项目紧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精神和要求,系统规划航标文化、船闸文化、乡愁文化、交通服务品牌文化、诗词文化、口门生态文化等6大文化功能分区。施桥船闸、施桥镇区、六圩轮渡旧址、灯塔公园、诗词水岸等一张张文化名片,组合成“大运河文化带淮扬文化高地”南起点展示平台。同时,项目建成京杭运河施桥口门文化主题公园,树立航运文化地标形象,让城市共享航道建设成果。

“作为项目施工方,又是一家‘百年老店’,中交天航局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汲取时代养分,全力以赴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高质量打造内河航道典型示范工程的‘天航样板’,为千年运河焕发新颜再立新功。”中交天航局华东区域负责人曲贝贝表示。

未来,项目将紧扣“绿色·文化”主线,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工程,实现百年平安品质工程建设目标,助力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为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区建设提供高质量支撑。



推荐阅读
扬州“仁丰里·运河文创节”成功举办 据了解,本次文创节内容丰富,涵盖了非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展览、文创产品、特色美食等,既有为文创设计师带来设计灵感的运河文创设计分享会,还有和仁丰里文化氛围相得益彰的“汉服街拍·穿越千年”活动、文化学者聚集的暖冬非遗茶会等十多项活动。活动期间,还配套举办了2021“扬州游礼”文创设计大赛颁奖典礼。经过专家组的评审,最终产生优秀设计、最佳设计、优秀产品、最佳产品奖共计27名,其中,“大运壶”等四件作品获产品组特别奖,“运河主题玩具滚轮”等三件作品获设计组特别奖。
传承千年运河文脉 聚力百年品质转型 ”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项目办)工程科科长赵德懿表示。”项目临时党支部副书记袁兴安坚定地说。信息化也是项目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记者李忠摄近日,京杭运河二通道临江区块工地会战正酣,水陆交通枢纽建设齐头并进,目前,八堡船闸主体工程建设进入尾声、横跨运河二通道的九乔路自锚式悬索大桥雄姿绽现、钱塘快速路与东湖高架路互通立交东向跨运河二通道桥开通在即……据了解,这条运河新通道计划将于明年3月通水,6月试通航。运河二通道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杭州亚运会前“5433”现代综合交通大会战水陆空三大枢纽之一。新开挖的运河二通道不经过杭州老城区,起点位于临平区境内的博陆,沿着临平区与桐乡市边界向南延伸,进入九堡、下沙一带,穿过杭州城东,通过八堡船闸与钱塘江相连,全长约23公里,三级航道设计,开通后将作为运河杭州段的货运大动脉,可通行千吨级货船,与钱塘江衔接的八堡船闸年设计通过能力可达7000万吨,是目前三堡船闸的近5倍。
大运河建设机遇谈 阎:天津已经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京津冀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2017—2035年)》,正探索一条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之路。从我们近几年对运河沿线调研中体会到,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还是从当代发展来看,京杭大运河都是沟通两大丝路的“廊道”和“桥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和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的部门和区域多,至少包括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建设、文化旅游、交通、水务、财政、宣传文化、税收、文物、考古等部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