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昼夜奔流,见证岁月变迁,赓续中华文脉,是江苏的“美丽中轴”。为推动《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全面有效实施,近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常州、扬州开展实地检查。这是2020年1月《决定》实施以来开展的首次执法检查。
一条大运河,饱含历史情。在江苏省内,打造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提升大运河所经城市的文化品位,不仅能够更为宏观地展示江苏各城市的对外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欣赏大运河的美景,也能够带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可见,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牛鼻子”,能够点亮美丽江苏的明天。
从点到面,留住悠悠乡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由点到面,将大运河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触摸到历史、感知到未来、留得住悠悠乡愁。比如扬州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保护开发著名的东关街;常州青果巷和夏家大院的保护卓有成效;苏州“运河十景”打造以及宝带桥的保护;无锡加快推进数字运河建设;镇江着力打造“江河交汇·山水名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需要这样的渐进模式,通过从点到面的形式,营造全民参与的热情,留下历史悠久的遗产,守住历史文化脉络。
文化引领,把握这条主线。两年以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规划保护体系。同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牢牢把握“文化”这条主线,在790公里的江苏段上,因地制宜地将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推出符合群众需要的文化旅游线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引领、文化塑造、文化提升,让文化真正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要素。常州打造的“常走大运”活动、扬州的运河三湾景区……各地均能够从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出发,找寻到与大运河相契合的点,从而将文化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住,将江苏的吴文化、淮扬文化和楚汉文化串联起来。
破解难题,谋求平衡之道。一方面,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这需要不断地开发、突破、再造,将与生态环境产生必然的联系,稍有不慎可能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另外一方面,经济要发展,文化要沿袭,资源要保护。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谋求一条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各地都面临的问题。笔者以为,破解这个难题需要从几个维度入手:队伍建设,加大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的建设,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加大执法力度,将大运河生态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留任何死角;强化不同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真正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精神落到实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都需要铆足干劲、直面问题、从点到面,坚定不移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真正成为闪耀在美丽江苏画卷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