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这条2500年的河流,等你来“涉足”——让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2-06-23 16:58:16 | 来源: 中国报道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流淌了2500多年的大运河,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犹如一部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

在2014年9月26日上午召开的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开幕式上,时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揭牌。

2014年6月22日,经过8年申遗路,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大运河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时代课题。

在数字时代,弘扬大运河文化,尤其是吸引青年人关注大运河,拥抱数字场景是新的发展机遇。在大运河申遗成功8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支持,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携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推出“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共创计划”。

赓续千年的运河文脉

北京燃灯塔

大运河是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上半叶持续完成的巨型人工运河工程,包括先秦到南北朝大运河、隋唐宋大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河道总长约3100公里,其中主线长度约2681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涉及数以百计的大中小城市,一度在历史上发挥着经济大动脉的作用,历经2000余年至今仍是活着的、流动的遗产。

山东泰安-戴村坝

江苏扬州运河三湾

江苏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北面夜景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旗下对日外宣期刊《人民中国》杂志曾于20世纪80年代初和2016年先后两次组织“京杭大运河自行车之旅”和“再骑京杭大运河”的系列报道,通过骑行采访的形式,向日本读者介绍运河沿岸各地的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真实、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渊远流长和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这两次系列报道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反响热烈。

尽管今天大运河的某些功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愈加凸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贯穿南北、联通古今的大运河,融合悠久历史与当代现实,串联起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共同的文脉和乡愁。此次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再度携手,共同推出“运河文化国际传播计划”,就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运河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擦亮大运河国际文化传播“名片”。

让大运河文化更新潮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创新打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运河文化产品,也让古老的运河文化更新潮。

“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共创计划”是面向国内外青年人的大运河文化海外内容传播共创项目,旨在结合当代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漫画、音乐及数字媒体艺术等形式制作发行相关多语种多媒体文化产品,推动大运河文化资源在多元空间中的数字化应用,促进国内外“Z世代”对运河文化的关注与理解,打开海内外青年人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新窗口,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运河故事。

据介绍,2022年下半年“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共创计划”将开展一系列内容创作及宣传活动。一是出版一套运河文化出版物,从外国人的视角介绍大运河沿岸自然风光、历史文物、非遗文化等,融合文字、漫画、图片、解谜互动等形式,以多语种形式面向国内外发行,引导国内外年轻群体探索运河文化,提升运河文化游径海外热度;二是发行一套数字艺术藏品,深入挖掘各河段运河保护、非遗技艺等内容,打造面向年轻群体的“新国潮”数字艺术藏品;三是举办多场线上线下展览,利用 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展示运河沿岸人文魅力,通过可视化呈现和互动、沉浸式体验,增强运河文化的可亲可感可知。

(文: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徐豪图:大运河遗产管理办公室提供)


推荐阅读
江苏扬州:端出新时代的“三头宴” 讲述好运河新故事 而今,扬州端出了一道新时代运河“三头宴”:立足于“古运河”的历史文化源头、“新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地理源头,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生态保护中勇挑重担、示范带头。扬州城南,运河三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志性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建成开放一年。申遗成功后,扬州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率先公布实施政府规章《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编制完成《扬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总体策划》,其顶层设计均围绕一个内核,即在遵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基础上,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多层面、多角度对运河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利用。
让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8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支持,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携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共同推出“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共创计划”。此次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再度携手,共同推出“运河文化国际传播计划”,就是为了进一步拓展运河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擦亮大运河国际文化传播“名片”。(文: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徐豪图:大运河遗产管理办公室提供)。
精塑运河生态水韵,让“黄金水带”变身“城市绿带” ”规划人士表示,将生态环境提升工作嵌入运河文化景观,既擦亮大运河的生态底色,又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彰显大运河承载的“生态经济”价值。惠山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就是其中一个,而以其为代表的污水提质增效工程达16个项目,投资超74亿元,是所有工程中的“大头”。文旅融合彰显“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缓冲区的建设,不仅能净化水质还美化环境,仿佛一颗颗翡翠在城市周边闪耀。
拱墅成立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 记者了解到,《桥见》系列微纪录片共10集,6月22日起在境内外十余家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播发首集,让世界“桥”见大运河。作为首批上线的运河文化内容,一部《桥见》系列多语精品视频纪录片,非常吸睛。会上,大运河国传中心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核心账号“@TheGrandCanal(爱上大运河)”也正式发布,将在海外社交平台持续推出运河文化精品视频、“媒眼看运河”优质图文等内容,展现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的独特韵味,凸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拱墅魅力,力争成为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高品质国际账号,助力大运河文化“航”向世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