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免费开放 12.1公里水路连通四大区域

发布时间: 2022-08-08 16:51:00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将于年底前面向游客免费开放,景区内4座公园通过北运河水路全部连通,河道段全长12.1公里,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沿途穿过北关闸桥、千荷泻露桥等10座桥梁,形成景区的水上大环线。

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于8月8日晚在通州区城市绿心活力汇开幕。今年的文化节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主办,北京文物局联合通州区委区政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市体育局等单位共同承办。记者从承办方获悉这些信息。

据了解,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连通了四大区域,自北向南分别为——西海子公园葫芦湖景点片区、燃灯塔和周边古建筑群、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其中,西海子公园、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为景区北区,也是文物古建和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地。

景区内4座公园不仅陆路连通,水路通过北运河也全部连通,河道段全长12.1公里,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沿途穿过北关闸桥、千荷泻露桥等10座桥梁,形成景区的水上大环线。本次景区水路改造主要对码头环境进行提升,在大光楼区域增设了一处临时停靠点,并对1号码头、2号码头、漕运码头、柳荫码头进行了景观绿化提升。

漕运码头和柳荫码头分列穿行大运河森林公园的运河两侧。其中,漕运码头将恢复昔日的繁华盛景,翻新仿古建筑立面漆柱及彩绘,引入新业态活化商业街区。商店前的空间放置了官斗形象座椅和文化景石,增设滨水观景文化座椅,加设树池文化箅子,设置漕运文化主题地雕等,照明灯具采用大运河旗杆形象,打造漕运码头夜景氛围。

此外,桥下空间也是景区提升的重点,上营大桥(原玉带河桥)以北区域属于城市核心商务区,东关大桥、上营大桥将结合桥下空间设置适宜人们停留的活动空间。

老话儿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将在物理空间提升的基础上,深入梳理运河文化,建立文化图谱,同时整体开发文创IP。游客到此将感受到运河留下的灿烂文化。

例如,在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现已完成了策划方案,将开设“文化展”“非遗传习所”“养生展”等特色项目,布局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中路(文庙)、西路(训导署、明伦堂、文帝祠)、紫清宫等院落,运用AI(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为游客打造虚拟现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沿岸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南区综合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正在建设,这里将以“运河再现”为主题,通过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据悉,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运河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原本各自独立运营,景区通过整合资源改造提升后,将由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通过智慧化景区建设,人本服务升级,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完)


推荐阅读
运河畔建起“城市绿肺” 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地标 作为“五位一体”环境管控策略的一部分,北投集团还科学布置了“上天入地”的监测网络,建立了空气-土壤气-地下水-生态环境的多介质监测体系,动态评估风险管控与生态恢复效果。走进北京通州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原东方化工厂、东亚铝业等老工业遗痕迹渐渐淡去,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靓丽的生态风景线。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生态环境事业部主管王雅妮表示,北投集团以原厂老工业遗址的生态修复为核心,设立生态保育核。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北青报记者从论坛了解到,依托大运河沿线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北京市通州区正在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至源头岛、南至武窑桥,景区面积约7.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56平方公里,河道长约12.1公里。通州区副区长杨磊介绍说,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力抓手。北青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作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有力抓手,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城市绿心打造2.5公里运河故道 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运河故道已成为城市绿心网红打卡点,通州独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记忆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重生。8月8日晚,2022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中的城市绿心活力汇开幕。重现的运河故道是从历史文化研究中深度提炼运河文化元素,参照乾隆年间《潞河督运图》中的漕运场景,设置一故道两柳堤三景区八节点。
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免费开放 沿途穿过北关闸桥、千荷泻露桥等10座桥梁,形成景区的水上大环线。沿途穿过北关闸桥、千荷泻露桥等10座桥梁,形成景区的水上大环线。(完)。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