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新开馆讲述运河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9-11 10:39:12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你知道在古代,运河中断的后果有多严重吗?唐朝皇帝着急上火,宋朝皇帝赶紧往抢险工地上跑。

走进8日重新开馆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向观众讲述了千年运河的悠远历史。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新开馆讲述运河故事

图为8日重新开放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外景。秦宇杭摄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我国首家综合反映运河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国庆节开馆。它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南端标志拱宸桥的东岸,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多平方米。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新开馆讲述运河故事

图为观众在拍摄不同朝代的漕船模型。秦宇杭摄

今年5月,拱墅区启动了对博物馆的改造提升工作。除了外立面作了改造外,博物馆内部展览陈列也有很大提升。新的展览体系包括了常设基本展“沟通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变迁与影响”,常设特展“因河而兴:大运河与杭州城的故事”,专题展“运河综保杭州样板”和“千年运河源正流清”,以及数字体验区“大运河数据驾驶舱”。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叶艳萍说:“改造提升后的展览共展出文物600多件,是之前的3倍。我们还通过声光电和多媒体展览技术,设计了大量场景,与实物展品一起,向观众展示悠久的运河文化。”

在博物馆入口,以拱宸桥和北京通州燃灯塔为元素的雕像分立两旁,走入序厅,一艘大型漕船模型“扬帆启航”。在船的前方,一幅近100平方米的8K超高清大屏幕,由南而北,陆续再现了杭州、嘉兴、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聊城、德州等运河沿线城市的古代盛景。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新开馆讲述运河故事

图为观众在超高清大屏幕前,随着漕船的视角“一路北上”,“抵达”通州。秦宇杭 摄

在基本展,观众可以看到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开始,历朝历代的运河建设。漕运是古代大运河的最基本功能,展览也通过漕运管理、漕粮征收、漕船建造、漕运路线等六个方面予以展示。在常设特展,观众可以看到杭州与大运河相伴相生、因河而生的历史。在数字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监控屏幕实时观察大运河杭州段多个世界遗产点的现状。

“南宋灭亡后,杭州失去了首都地位,但是依靠运河,仍能保持繁盛一时,运河是杭州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叶艳萍说,为了向公众弘扬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意识,他们专门设立了专题展,介绍了近20年来杭州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所取得的成就。(记者冯源)

推荐阅读
唱响船工号子传承运河文化 北京怎么可能没有船工号子呢,建造北京城的木材和城砖,都是从大运河通州码头载来,那么多那么重的货物从南方运过来,没有号子哪行啊。”截至目前,常富尧收集整理的通州运河船工号子已达10个种类22首。”常富尧回忆,陈树林鼓励我顺藤摸瓜,继续扩大战果。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全新开馆讲述运河故事 走进8日重新开馆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向观众讲述了千年运河的悠远历史。秦宇杭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我国首家综合反映运河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国庆节开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叶艳萍说:“改造提升后的展览共展出文物600多件,是之前的3倍。
山东聊城:运河文化激活城市发展新引擎 受访者供图作为山东港口在鲁西北地区最早规划建设的内陆港,位于临清市的鲁西国际陆港经过多年发展,班列运行高效稳定,货源集聚作用显著,已成为山东港口在鲁西北地区重要节点。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近日,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主办的“通江达海好‘运’来”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山东省聊城市,见证它将运河文化作为激活城市发展新引擎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运河宿迁港1至8月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万标箱 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9月10日,在运河宿迁港集装箱码头,大型机械在吊装集装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9月10日拍摄的运河宿迁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9月10日,在运河宿迁港集装箱码头,大型机械在吊装集装箱(无人机照片)。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