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门(下)”

发布时间: 2020-10-16 15:22:4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天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作用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东西面阔九楹,南北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数,象征皇帝的尊严。

图为《京门九衢图》-北京市政协领导及专委会专家观赏长卷留影

天安门古迹 1-西华门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形制相同。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古迹 2-东华门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一座。东华门以西是文华殿,迤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白玉须弥座,当中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天安门古迹 3-神武门

神武门原称“玄武门”,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时重修。该门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设钟、鼓,起晨钟暮鼓报时作用,黄昏后鸣钟一百零八声,而后起更,打更击鼓,至次日拂晓再鸣钟;但是皇帝居住在宫中时,神武门楼上不鸣钟。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神武门内为通往御花园及东西六宮的顺贞门。清代选秀女时,备选的女子均由神武门进出。神武门上层檐下挂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现在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天安门古迹 4-角楼

紫禁城城墙的四角,矗立着四座精巧别致、华丽奇特的角楼。角楼为六个歇山顶组合而成的奇特整体。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独具匠心。这四座角楼是怎么建造的呢?传说是木匠受蝈蝈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角楼的样子,然后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终于建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角楼。令人称奇的是,角楼的结构复杂迷离,它有成千上万个构件,卯榫相连,严丝合缝,确实是巧夺天工的杰作。故宫的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风格建筑,只有四个角楼是明代的建筑风格。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古迹 5-团城

团城坐落于北海和中南海之间,又与故宫、景山等相映衬。团城,是一座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圆台式古老建筑,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墙东西分设有昭景、衍祥二门,城台面积达4500平方米,形成为一座别具特色的皇家御园。清代,乾隆又在此大兴土木,主要建有承光殿、古籁堂、余清斋及十五间廊屋等,现仍保存完好。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天安门古迹 6-北海白塔

北海公园的琼华岛白塔,是北海公园标志性建筑,建于1651年,是喇嘛塔,塔的净高为35.9米。其下为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其上承托着覆钵式塔身,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门内刻有藏文咒语。塔身上部是细长的十三天,再上为两层铜质伞盖,边缘挂着十四个铜钟,顶为鎏金火焰宝珠塔刹。这座白塔大家比较熟悉,到北京游玩的人到了北海就自然看见了白塔。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古迹 7-五龙亭

五龙亭在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原明代泰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五座亭子。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右边两亭名为“涌瑞”“浮翠”。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天安门古迹 8-紫光阁和武成殿

紫光阁原为四方平台,后废台改建为紫光阁。明代皇帝常在此观赏龙舟竞赛,看跑马射箭。清代在紫光阁的正南面立有一块“下马必亡碑”,是针对清兵入关后,八旗子弟逐渐弓马废弛,统治者深以为忧,以起警示作用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紫光阁和武成殿是中海西岸最重要的建筑。乾隆年间,为嘉奖平定边陲叛扰的功臣,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下令重修紫光阁,并在阁后建武成殿,在阁内绘功臣图,刻御制诗。紫光阁的重大活动是宴请有功之臣以及少数民族王公大臣。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皇太后也曾在这里避暑消夏。新中国成立后,紫光阁成为了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和国务院举行会议的场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永乐皇帝见之,惊为神来之笔,不禁龙颜大悦。工匠们满怀感激地前去寻找那位老木匠,却遍寻不得,这才悟出那位老木匠必定是木工神仙鲁班先师显灵前来点化他们,帮助他们攻克了技术上的难关。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名胜 1-后宫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俗称“后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天安门名胜 2-太液秋波

紫禁城的西边及西北有北海、中海、南海。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伫立着一座御碑亭,是“燕京八景”之一的水云榭,亭内有乾隆皇帝的亲笔御书。此处水云相映,风景绝佳,有“太液秋波”之誉。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天安门篇鉴赏

天安门名胜 2-金鳌玉蝀

团城的南边有一座石拱长桥,桥的两端各设一座四柱三楼牌坊,东面的叫“玉蝀”,西面的“金鳌”,石拱长桥就叫“金鳌玉蝀”桥。桥北面的北海白塔蕴含着“吉祥如意”之意,湖边的五龙亭是当年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泰安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济泰一体化开启加速度 随着京杭运河黄河以南段的全线通航,东平湖将成为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即将通航的老湖作业区年吞吐量达450万吨,能同时停靠8条千吨级货船,可承接来自济南的大宗货物运输。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二“西安门(下)” 西安门位于皇城西墙偏北处,是皇城的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西安门的主要街道十字路口有四个牌坊,分别在四个方向,所以也叫西四牌楼。
运河是什么味道的?来尝尝这席“运河情” 你尝过扬州的“运河味道”吗?近日,202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旅游大类烹饪赛项在无锡举行,由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科技学院闵二虎、薛伟两位指导教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制作的“运河情”获得“宴席设计与制作”团队一等奖,更是拿下唯一的金牌。
淮安市领导巡查京杭大运河 10月15日下午,淮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孙虎以京杭大运河市级河长的身份,赴京杭大运河开展巡查。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