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门(上)”

发布时间: 2020-10-23 10:36:31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永定门

壬午年秋月,陈大章书

咏永定门【清】李静山

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

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永定门-作用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永定门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为“永远安定”。城楼为两层,面阔五间(24米),进深二间(10.5米),绿琉璃剪边灰筒瓦重檐歇山顶。城楼下为城台,前为1544年增建的瓮城,东西宽42米,南北深36米。。直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又增建了箭楼,并重修了瓮城,至此,永定门工程才算全部完成。

图为《京门九衢图》-专家学者们讨论创作长卷留影

乾隆三十一年,永定门城楼又重修过一次,并提高了其规制,加高城台、城楼层顶,采用了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并装饰了琉璃瓦脊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永定门重建,将城台加高至26米,重建瓮城,在瓮城正面增建单层箭楼(辟两层箭窗)。箭楼规制甚小,面阔仅三间(12.8米),进深一间(6.7米),单檐歇山顶灰瓦。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7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位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宽42米,南北长36米,瓮城墙顶宽6米。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永定门-箭楼

箭楼规制与城楼差距较大,不甚协调;单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面阔三间,宽12.8米,进深一间6.70米,高8米,连城台通高15.85米;南、东、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层,南面每层七孔,东西每层3孔;北铡楼门为过木式方门;箭楼下城台正中对首城楼门洞辟一券洞门.据有关史料记载,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永定门-瓮城

瓮城为方形,东西宽42米,南北深36米,外侧两端抹为圆角。箭楼辟两层箭孔,南面每层7个,东西每层3个,箭楼城台下辟单孔券门。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重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永定门-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将军徐达攻占元大都,将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为了缩短防线,以防元朝残余势力反扑,徐达下令将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重建。复建后规格:城台东西长31.4米,南北宽16.96米,高8米,城楼(脊)总高26.04米,为三重檐歇山屋顶。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南京称帝的永乐皇帝朱棣下令将自己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升格为“北京”。此为北京得名之始。永乐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兴建皇宫,整修城墙,预备迁都。永乐十七年,为扩展皇宫前方的空间,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南面城墙南移2里,在正阳门一线重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棣宣布正式迁都至北京。这时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门。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贯穿皇宫,北抵钟楼。明初国势强盛,永乐皇帝对蒙古部族采取攻势,曾五次率军北征,问题尚不凸显。后来明朝实力衰落,多次被蒙古军队兵临城下,至嘉靖年间,遂有官员建议在北京城外围增建一圈周长约80里的外城,以策安全。因资金不足,由严嵩建议改变了设计方案。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增建外城工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由于当时南郊(正阳门外)比较繁华,又有皇家祭坛天坛和先农坛,所以外城先由南线筑起。但是开工不久,就因资金不足,难以为继。这也反映出统治者的昏庸和低能,以致未能及早妥为筹措。无奈之中,嘉靖皇帝派内阁首辅严嵩去想办法。永定门是老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点,在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严嵩去工程现场溜达了一圈,还真想出一条虽不高明但可以对付的“妙计”,即只筑南线城墙,其他三面待日后有钱时再说。南线城墙长度,也由原计划的20里缩减为13里,其东、西两端,向北弯折,与内城的东南、西南两座角楼会合。但是嘉靖君臣没有料到,所谓“日后再说”,直至明亡再也未被说起。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嘉靖四十三年北京外城建成,正门命名为“永定门”,寓意“永远安定”。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总长28里,开有7座城门。因增建外城的动因,是为了加强北京的安全,所以城门命名多带有追求“安定”、“安宁”的色彩,如“左安门”、“右安门”、“广宁门”(清代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称“广安门”)。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外城正门“永定门”,就是寄寓“永远安定”之意。外城建成之后,北京城的中轴线由正阳门延伸至永定门,北距钟楼长达16里。由于外城只建了南面部分,所以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轮廓就形成了“凸”字形。而且“外城”之称名不副实,它并不在内城的外面,而是在内城的南面,所以北京的外城又称“南城”。清代沿用此种格局未变,只是对城门和城墙进行过多次修葺。北京市的二环路和南二环路,就是沿这个“凸”字形的轮廓线修建的。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永定门地标-燕墩

再往北,永定门外路西半里远有燕墩,又叫“烟墩”,也是一处名胜。烟墩是古代燃放烽火的报警台,也有说此物是永定门镇物的。它始建于元代,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就是燕墩。因南方在“行”中属火,所以用堆烽火台来对应。燕墩在初建时,只是一座土台,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四周才用城砖包砌。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高有两丈多,周围用短墙环绕。燕墩高高在上本来就引人眼目,又有比烟墩更高的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矗立,你想想,能不让更多人而远望、而驻足、而观赏、而景仰吗?御碑阳面刻《帝都篇》和《皇都篇》,用满汉两种文字,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北京的史记篇,通篇要义贯穿着“以德治国”。永定门烟墩碑刻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已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在清朝时,燕墩成为了民间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这一景是民间燕京八景中还存在的一景,实属罕见。燕墩始建于元代。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大都丽正门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狭、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墙,现已毁没。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跌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永定门篇鉴赏

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它以益誉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溢满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内容。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行走大运河|浚县泥咕咕:叫响运河千年泥塑土韵 10月21日,河南省“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浚县西杨玘村,探访浚县泥咕咕,品味大运河千年泥塑土韵。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门(下)” 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八“宣武门(上)” 为内城南门之一。现泛指宣武门东、西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交在正阳门西侧,与东侧的崇文门相对,为内城三个南大门中西面那个。在崇文门与宣武门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礼制,两门一文一武对应,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为取武为意,城门守军训练用的护卫校场就设在宣武门外。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七“永定门(下)”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