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
最近一些年,大运河江苏区域的文化发展问题一直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2018年我申请了文化和旅游智库项目“大运河江苏区域文化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着手系统思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从现实角度出发,研究大运河江苏区域文化带的建设问题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有利于挖掘城市文脉、弘扬城市文化特色;也有利于以运河文化作为旅游品牌的建设。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省,先后在南通、扬州等地考察调研。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沿着运河三湾段岸边步行,察看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情况,了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取得的成效。考察结束后结合大运河文化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我省工作精准把脉、科学定向、赋予重任。
毋庸置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中华文脉的永续传承,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内涵,如何统筹、推进运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亦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文化保护传承明确“继往开来”的思想,一方面要确保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决不能割断历史文脉;另一方面则是思考如何激活被历史尘封的运河资源,挖掘和展示大运河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故运河文化建设应注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优先,借助生态环境优势,充分挖掘运河流动性内涵,高质量发展休闲旅游和现代工业,赋予运河新的生命力。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各市县以更高水准、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整治有碍美观的建筑设施、强化沿线绿化水平、提高生态护岸能力等措施,夯实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环境质量。江苏各省市以强化绿色理念为要,运用绿色技术,发展绿色航运,为打造高颜值的运河生态长廊添砖加瓦。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保护历史遗存,发展文创产业,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奠定基础。而博物馆的设立更是目前对运河资源文物保护、研究、开发、旅游最直接且通用的手段。目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也有几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门性博物馆。这些主题博物馆在展览的形式与内容上存在雷同,且观众层次需求千差万别,他们大多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博物馆并没有发挥对运河资源活态传承的作用。故运河博物馆的建设不应局限于内部空间的陈设,而要打造真正的“线性运河博物馆”,将自然场所的外部空间结合建筑空间的内部环境在一定范围内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地区空间,展示众多工程遗产、文物收藏、非遗价值等文化资源。以运河线路为叙事主线,诉说中国文化史上的意象符号,并与自然环境一起保证文化遗存的完整性与持续性。博物馆功能上除承载保存、修复、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外,应突出显示体验和互动的功能。当人们置身其中,都能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运河文化的真实存在,近距离感受运河沿岸城市人们的生活,彰显运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
总的来说,在当下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应同步打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长廊与文化长廊。在确保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优势的前提下,给予运河沿线文化项目建设以非常大的空间。“线性运河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强化运河遗产的线性特征,带动运河沿线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更在当下文博事业蓬勃发展之时向世人展示文化史迹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