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拥抱千年 牵手此刻:从中国大运河看见“人民”

发布时间: 2021-10-28 17:23:36 | 来源: ​中新网 | 作者: 王逸飞 张煜欢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47岁的扬州市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没想到,村民告别世代生活的渔船、登“陆”扎根后,可以依靠运河渔家文化由“渔花子”变身“渔老板”,村子也成为“国家级最美渔村”。

山东台儿庄古城景区“95后”讲解员赵雅乐没想到,小时候家人常提醒离远一点的河道与旧建筑,如今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江北古城景区,承载起自己的事业向往与故土亲人的生活奔头……

一个个“没想到”,正在涌淌2500余年的中国大运河畔,真真切切的发生。

中国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已有两年多时间。其进展如何?近期,中新社记者前往北京通州、山东枣庄、江苏扬州、浙江杭州等沿线城市调研看到,在各地联手共推此项工作的背景下,让运河文化融入民众生活、使运河造福人民不仅成为共识,更成为着现实: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亦或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今时此刻,万顷碧波依旧连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图景已更为生动。

北京通州:在“城水相融”中收获幸福

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清波荡漾的运河水与碧空如洗的蓝天化为一体。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正对着河岸秋色认真写生作画。站在她身后的父亲赵启明是地道的通州人,父女俩早已是公园“常客”。

“这里空气好、视野好、环境好,离家又近,带孩子来最合适不过。”能在亲近自然中感受“家门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从小生长在运河边的他没想到的。

在这一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内,“水天一色”的好风光吸引着人们驻足留念。登上公园的月岛观景台,可360°饱览运河沿岸风光,能眺望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全貌,古老宽阔的河面倒映着现代化高楼。

在公园里,常能见到学生结伴游玩嬉戏,一家老小来此踏青赏河,在城水相融的图景下,人们用手机、相机、画笔定格下一个个美好瞬间。

为让运河之水真正淌进百姓生活,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杨磊介绍,今年通州将再现大运河北首盛景,打造都市滨水休闲新空间。

河岸美了,河道也在持续“升级”。6月,运河通州段河道实现旅游通航。通航的顺利进行,与北京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密不可分。《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北京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继续降低。

开阔的运河河道上,飞鸟悠然,绿树环绕的景致成为常态。通州段打造起具有北京特色的大运河水上游览路线,正让更多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到城水相融的和谐景象。

运河通航,也是北京“大运河保护”这盘大棋中的落子之一。10月9日,《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为打造生态之河,北京提出将修复大运河生态环境,建设观水、近水的滨水休闲空间,整体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长廊。

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徜徉于流淌不息的运河之上亦是沿岸百姓的美好向往。一条璀璨的运河生态带,串联起城水相融的美好图景。

山东枣庄:在因水而“兴”中找到归属

赵雅乐是土生土长的山东台儿庄人。记得小时候,她总爱到运河边玩水,但常被家长提醒“离河边要远一点,注意安全”。到了念高中时,家乡人人知道,有个“古城”即将在此拔地而起。她想,将来能到这依水而建的景区工作该有多好。

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赵雅乐已“如愿”成为一名古城景区讲解员,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了看似枯燥的讲解工作中。她最高兴的时刻便是游客对古城发出由衷赞叹的时候。有人告诉她,去过那么多的古城,“只有‘重建’的台儿庄最原汁原味”。

作为京杭大运河唯一一段东西走向的航道,枣庄段运河与大运河一脉相承。从历史上商贾云集、文化底蕴深厚的水乡古镇,到如今重建起的文旅融合古城景区,枣庄段运河畔的台儿庄因河而“兴”的渊源延续了千年,并焕发着熠熠生机。

“90后”创业者王格也从小生长在运河畔,在外打拼几年后,她带着对传统扎染工艺的兴趣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在她的沿街小铺里,手工制作一条扎染小手帕的费用是40元,手把手教学,一点点积累,她说,“节假日里每天数千元的营业额不成问题”。

沿岸百姓收获着事业上的归属感,其既源于对故土的深厚情谊,更离不开运河水为古城赋予的文旅新动能。

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黄晓莉介绍,重建之初,当地便确立了“留古、复古、扬古、用古”的八字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古城墙、古码头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让古城在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实现古城文化空间的丰富性。

活用运河资源,打造运河城市品牌,正是枣庄实现诗与远方“牵手”的重要经验。枣庄市副市长刘吉忠称,目前该市致力于让“台儿庄古城—大运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大运河文旅小镇—微山湖”实现区域联动,形成大运河文化带主轴带动整体发展、交通网络高效连接、多点联动合力发展新格局。

以运河文化为媒,“梦里水乡”不仅拓宽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也承载起富有运河韵味的文化记忆,让千年文脉流淌在城市活力中。

江苏扬州:在“退渔还湖”中迎来“逆袭”

从刘德宝家步行约50米,便可至中国大运河流域内的邵伯湖旁。近岸湖面上静静泊放着其家里的旧渔船。周末或节假日,这艘船就成了游客体验当地花馍制作的“打卡点”。在刘德宝看来,渔船代表着自己村庄的过往,今也融入着这座渔村的未来。

刘德宝是扬州市邗江区沿湖村党总支书记。以往该村村民世代以船为家、捕鱼为生,村庄经济底子薄。14年前,为保护大运河沿线生态,同时让村庄更好发展,沿湖村在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下实现“退渔还湖”,结束“漂泊”登“陆”生活,并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逐渐发展起渔家文化。

走进沿湖村的一家“传统手工艺馆”,倪传雪正教游客制作干莲蓬车挂装饰。“我们村夏天有满池的荷花,游客喜欢到这里拍照,到了秋天把采上来的莲蓬挂起来晒干,就成了好看的手工艺材料。许多游客都对这种手工爱不释手。”

“这些年,以邵伯湖美景、渔家美食、荷花莲蓬等为名片,渔家乐、民宿客栈、渔歌渔祭等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成了我们的‘新饭碗’。村民住的也从旧渔船变成了黛瓦白墙的齐整小楼房。”刘德宝说。

与运河水有着最深“牵绊”的渔民,从过去的以船为家“靠天吃饭”,找寻了到岸上新生活的另一种面貌,走上了从穷苦飘摇到富足安定的“逆袭”之路。这番景象,也是扬州“水城共生”的真实写照。

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隋炀帝杨广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扬州由此成为大运河“原点”。

扬州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首倡城市。这里不仅保留了运河的古风貌,更注重大运河的活态传承,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有机统一起来。

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长金说,作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力军”,扬州将继续大力推进大运河扬州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充分挖掘运河文化遗产地的内涵价值。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兴衰与共,也写下了新时代的“运河佳话”。

浙江杭州:在古今交融中徜徉“文化长廊”

平时除了读书看报,乘坐“水上巴士”在大运河沿线“兜兜风”是76岁的陈寿泉最大的爱好。

陈寿泉是杭州内河航运公司退休职工,家住杭州市拱墅区。其家中从祖父那一辈起就与大运河相依相伴。陈寿泉也曾以船为家,一家人睡在不到5平方米的“船洞”里。后来做了轮船驾驶员,其也延续了与船相伴的日子。

如今每每坐上“水上巴士”,陈寿泉都会主动聊起运河的变化。“以前的印象就是船来船往,岸上是各种厂,运河水也从清变臭。现在不仅环境整治好了,运河的‘文化味’也越来越浓。河边的几个历史街区,我们天气好就会去走走玩玩,听说现在运河大剧院也建好了,下次我也过去看看文艺节目。”

让老人感慨的,正是大运河拱墅段如今的面貌。其蜿蜒近30公里,3条遗产河道及其支流在全域纵横交错、密布成网,其也被称作大运河杭州段的最精华部分。

近年,拱墅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围绕“运河文化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理念实施了“十个一批”工程,包括打造一批文化地标、修缮一批文化街区、保护一批文化遗存、形成一批文化品牌、举办一批文化活动等,推动文化建设实体化、项目化、整合化、市场化。

如今,该区拥有历史风貌街区5条,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工业遗产21处,各类博物馆20余座。珍惜传统文化的同时,当地也着力打造现代文化地标。

如7月,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段建设中首个省区协作的亿元级重大文化项目——运河大剧院在拱墅投入运营,成为运河沿线新的文化符号。加之大运河亚运公园、武林美术馆等项目的落地,为民众带来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的文化体验,正愈发成为大运河拱墅段这条“文化长廊”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加快建设拱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努力打造成人民的新精神家园。”拱墅区委书记陈瑾说。

记者的话:大运河的寻常与情深

从北京启程,历时一周,行程约1300公里,这趟“运河文化之旅”不虚此行。镜头纸笔终是浅,与大运河用碧水秀色怡然沿岸民众,并影响沿岸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融进家国血脉的巨大意义相比,我们的“看见”与“讲述”,不及其万一。

如赵启明、刘德宝、赵雅乐等,大运河畔,我们遇到了很多人。而我,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这些天,不少朋友对我说,你这是“运河儿女走运河”。的确,在大运河南端的杭州拱宸桥畔长大的我,对运河再熟悉不过。小时候,我便喜欢到运河畔看看货船往来南北;长大后,每天上班也伴着运河风景从桥东走到桥西,日复一日。

读小学时,学校组织了一次“京杭运河行”,那是我第一次沿着运河从杭州北上到北京。十多年过去,又是一次完整的大运河“寻根之旅”,让我不得不感慨与运河的深深缘分。

日日见运河,会厌倦吗?我想,前文故事里的那些人不会,我亦不会。她本就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河,浸润在这方水土的血脉中,成为河畔之人生活与梦里的一部分,在静静流淌中守护平凡人成长,也见证历史更迭向前。

拥抱千年,碧波万顷下,运河兴,百业兴;牵手此刻,各地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痕迹正深深印刻在华夏大地,串联起一个个属于“人民”的中国故事。(完)


推荐阅读
苏南运河5号航标改建工程顺利通过竣(交)工验收 苏南运河5号标位于平望草荡东北角、苏南运河和长湖申线航道交汇处。经过认真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工程已完成合同工程量,资料基本齐全,工程质量满足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同意通过竣(交)工验收,根据江苏省内河航道养护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该工程综合评定为优良等级。1月2日上午,苏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组织对苏南运河5号航标改建工程进行竣(交)工验收,省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吴江区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代表及特邀专家参加。
拥抱千年 牵手此刻:从中国大运河看见“人民” 10月9日,《北京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为打造生态之河,北京提出将修复大运河生态环境,建设观水、近水的滨水休闲空间,整体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长廊。近期,中新社记者前往北京通州、山东枣庄、江苏扬州、浙江杭州等沿线城市调研看到,在各地联手共推此项工作的背景下,让运河文化融入民众生活、使运河造福人民不仅成为共识,更成为着现实: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亦或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今时此刻,万顷碧波依旧连通南北,映出的惠民图景已更为生动。这里不仅保留了运河的古风貌,更注重大运河的活态传承,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有机统一起来。
大运河上比划船 临平塘栖开展“迎亚运”全民健身活动 塘栖划船活动现场(沈鹏阳摄)塘栖镇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塘栖的陆路变得愈发便利,人们也逐渐远离了靠船出行的方式。10月27日下午,临平区塘栖镇第五届人民运动会划船比赛在古镇广济桥畔开赛,13支来自塘栖乡村的参赛队伍纷纷上场竞技。
运河文化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这样的文化地标,这样的文化长廊,都是作为公共品提供给公众的公共文化,这是文化惠民、文化共富的典例。文化长廊就是一种文化追求,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山水,再靓也不足为观。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要进一步擦亮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打造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南宋文化、诗路文化等等。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