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传承好千年运河的共富文脉

发布时间: 2022-06-30 15:48:07 | 来源: 新华报业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日前在扬州开幕,国内外运河城市代表、运河领域专家学者以运河为媒,共探运河的古往今来。中国大运河流淌千年,至今仍泽被后世,她不仅为沿岸人民带来了富足,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凝聚成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让古运河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利用好她的物质资源,也要在转化、创新中传承好她的精神内核。

大运河文脉源远流长、精神内涵众多,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尤其应重视大运河视角下,对共同富裕的向往追求。水运连着国运,治水推进治理,大运河沟通南北,让国家长治久安;货流通畅,使百姓生计有望;灌溉水利,助区域繁荣发展……中国古代,北方有技术、南方更富庶,大运河有力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员、物资、技术、文化交流。正如《晏子春秋》所言“权有无,均贫富”,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中,流淌着朴素、原生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现出古人“天下均平”的理想。今天的我们担负着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应从大运河的共富文脉中汲取精神滋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大运河更广泛、更深入地造福人民,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河、幸福河。

大运河视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视沿岸村镇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为运河儿女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江苏许多城市因大运河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现在“沿运、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散落在大运河边的颗颗珍珠,有些因远离城市,已在发展中落后。我们应一体推动保护利用,通过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串珠成链”。无锡在大运河沿岸设立了一系列非遗传承基地,生动展现惠山泥人、宜兴紫砂、无锡精微绣等世界级非遗品牌,开发代表性的文物遗迹、古镇古村、工商业遗存、名人故居也已提上日程。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形成的全产业链,带动就业效果显著。

大运河视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视良好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沿岸人民拥有真真切切的幸福感。生态文明是最根本的民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做到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全面展现沿线自然与人文、宜居与诗意水环境完美结合的景观特色。苏州吴江区平望镇的运浦湾片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和太浦河的交汇处,曾是一片“散乱污”加工作坊集中区,环境污染严重。经过3年的集中治理,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十里“风光秀带”,水域、草坪、步道以及综合休闲区入眼皆风景。

大运河视角下的共同富裕,就是更加重视航运转型这一发展契机,为沿岸产业奠定扎扎实实的发展基础。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是全流域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区段。我们应咬定优势,协调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不断提升运河服务能力、通航能力,让智慧、绿色成为“黄金水道”的新底色,推动沿岸产业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进一步提升。


推荐阅读
聚焦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运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让“各美其美”的运河城市焕发出“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彩,是世界运河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现场,国内外运河城市代表、运河领域专家学者等400多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交流分享运河城市发展经验和工作案例。本次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形成倡议三个阶段。
传承好千年运河的共富文脉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江苏许多城市因大运河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现在“沿运、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散落在大运河边的颗颗珍珠,有些因远离城市,已在发展中落后。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是全流域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区段。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江北段)整治提升航道总里程475千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护岸工程、土方工程、航标工程、船闸工程、桥梁工程、智慧运河工程,以及锚地、水上服务区功能提升、保障体系建设等配套工程。审查专家听取了设计单位、咨询单位的汇报,经认真评审讨论,一致认为该施工图设计的建设规模、标准和主要内容符合初步设计批复文件,内容和深度达到了施工图编制规定的要求,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经修改完善后可作为施工图报批的依据。航道工程按二级航道标准整治,设计船舶等级为2000吨级,航道设计底宽不小于60米、航宽不小于90米、最小水深4米、最小弯曲半径540米。
江苏:大运河文化“流”进校园 新华网南京6月29日电(记者蒋芳)近日,大运河云平台首个“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省级课题(《家校社协同育人:“双减”背景下“大运河文化进校园”行动研究》)完成立项,未来将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通过融入实践活动和研学项目等方式,充分发挥运河文化思政育人价值,将运河之“水”引入校园。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天正小学与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是该课题的核心试点学校。江苏省文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文化进校园”项目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的重点实践探索,旨在向青少年宣传大运河文化知识,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既能帮助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素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