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苏州示范段启动

发布时间: 2019-12-25 14:48:44 | 来源: 苏州日报 | 作者: 徐蕴海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黄金水道将发挥更大黄金效益。据苏州市航道管理处消息,作为全省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示范段之一,到2020年底,苏南运河苏州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将完成建设,届时该示范段将成为一条绿色生态、智能管理的水运通道,展现苏州航道“河城共生、运河追梦”的发展理念。

苏州市水运工程建设指挥部计划科负责人顾春元介绍,苏南运河苏州市区段全长约40公里,按三级航道标准建设。其中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航道长度约11.5公里,已于2010年至2014年完成了护岸的整治工程,2018年完成疏浚工程。目前,航道部分护岸尚未完成整治,航道沿线码头多数破损严重、装卸设备简陋,且附属设施不完善,港区环境较为凌乱。

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图

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图

作为省内京杭运河的代表性航段,2018年苏南运河苏州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航道入选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4个示范航段之一,该示范区项目也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工程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今年12月13日,苏州示范段护岸提升工程合同签约,在省内率先启动建设。

顾春元说,率先开工的航道护岸工程,将对局部护岸进行整治。对部分破损的护岸将进行生态修复,该部分老护岸总长3690米,修复时采用钢板桩加生态槽的结构型式,生态槽中将种植耐水性植物,以保护航道沿线生态环境。

示范段建设中还将实施码头工程,初步方案拟规范提升码头8座、拆除码头7座,同时拟新建码头1座,为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配套。对沿线码头规范提升的重点为“治水、治气、治废、护岸、增绿”,最终要建成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安全的现代化码头。

与此同时,示范段还将开展智慧运河工程建设,依托全息感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搭建内河航道综合智能化服务平台,实现航道设施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与辅助决策、快速检修等,全面提升内河航道管养和应用水平。

据悉,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到2022年,包括苏州示范段在内的京杭运河江苏段,在绿色航运发展方面总体上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着力打造成“四美运河”,即:航运设施尽显绿色生态之美、航运设备尽显低碳环保之美、航运组织尽显高效顺畅之美、航运服务尽显人文智慧之美。

 

推荐阅读
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初心不忘丰收时”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初心不改、牢记使命、本色不忘,幸福生活的喜悦写在通州农民脸上——通州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精彩展不断,全部由通州农民和文艺爱好者自排自演的“初心不忘丰收时”主题活动精彩上演,让人们在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中受到鼓舞、激励、感动、熏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苏州示范段启动 护岸生态修复效果图作为省内京杭运河的代表性航段,2018年苏南运河苏州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航道入选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4个示范航段之一,该示范区项目也是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样板工程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据苏州市航道管理处消息,作为全省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示范段之一,到2020年底,苏南运河苏州白洋湾作业区至石湖景区段将完成建设,届时该示范段将成为一条绿色生态、智能管理的水运通道,展现苏州航道“河城共生、运河追梦”的发展理念。根据相关实施方案,江苏省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4个示范段为:苏北运河扬州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5.5公里)。
大运河江苏流域十个剧种同唱一台大戏 本次展演以“水路·戏路·传承之路”为主题,汇聚了大运河江苏流域十个独具魅力的戏曲剧种。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第二届戏曲教育成果展精彩亮相。来自大运河沿线多所中小学的学生纷纷登场,展现了大运河江苏流域各个剧种的独特风采和江苏各地“戏曲进校园”工作的丰硕成果。
北京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资源,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北京构建“一河两道三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本报讯(记者蒋菡)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市要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