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接千秋精神 书运河新生,《大运河在济宁》图书采制活动正式启动

发布时间: 2020-11-04 16:34:47 | 来源: 齐鲁晚报网 | 作者: 王成龙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3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济宁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宝贵遗产,由山东画报与济宁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大运河在济宁》图书采制活动正式启动。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和国家级、省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规划的不断出台,大运河的现实意义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已经不仅是一项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更成为惠及运河两岸民心民生、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旅游的惠民工程。

济宁是运河山东段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历史悠久的“运河之都”,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其中有11处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济宁在整个运河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北方都江堰”之称,京杭大运河上最为先进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就在济宁。元明清三朝,运河的最高司运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也均设立在济宁。此次活动在关注济宁丰厚的运河遗产同时,重点展示济宁市在运河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等各方面做出的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本次采拍活动将于11月2日至11月7日,在济宁市所辖任城、微山、汶上、梁山四个县区组织开展。每个区县一个主题,围绕河与城、河与湖、河与港、河与人四大主题,通过对运河老街巷、运河古建筑、运河文化遗存的报道,充分展示运河为古济宁城带来的商业繁华;通过对微山湖与运河的关系报道,展示济宁与众不同的湖上文化;通过对南旺水利枢纽的报道,展示运河上的人类智慧成果;通过对梁山港与运河之间的关系报道,展示运河与梁山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大运河在济宁》图书采制活动,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济宁运河遗产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将运河文化与当地其他文化体系充分结合,打造济宁运河文化新篇章。

活动邀请了国内及省内知名摄影师、文字作者参与,他们以图片、视频、文字为载体,整个报道分为媒体报道与图文书出版两大部分,在全程全媒体报道的同时,后期还将采拍成果集结成图文书出版发行。

 

推荐阅读
“徐州—武汉”试运营首航成功 京杭运河打通长江中上游水运通道 武汉新港委负责人介绍,“徐州—武汉”集装箱班轮直航开通,契合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通过两港之间联动,开辟集装箱和滚装运输的水运航线,有利于通过“铁转水”“散改集”和多式联运,促进货物大进大出,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提升武汉阳逻国际物流枢纽港地位。据初步测算,2021年“徐州—武汉”集装箱班轮直航航线运量约为1万标箱。”武汉中远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港至武汉港的直航集装箱班轮航线,初定每周两班,船型96标箱,以后根据情况逐渐增加航班密度。
运河滋养武风泱泱——探访运河岸边武术人 为给学员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李俊德将武馆开到了运河边的南湖社区,常常在运河两岸习武表演。”他说,“沧州武术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馆又紧邻运河,干脆就叫个沧州运河武馆吧。”说起选择在运河边传承武术,丁文江说是一种情结,“沧州和沧州武术因运河而兴,运河就像沧州的根脉,没有运河就没有沧州武术的延续和发展。
扬州地方海事为万福快速路跨运河大桥施工护航 发布时间:11-0412:02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begin-->近日,扬州万福快速路跨京杭运河大桥全面进入钢桁架吊装的大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扬州地方海事全力保障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船舶航行安全。吊装施工在繁忙的运河Ⅱ级航道进行,航道运输船舶众多。提前发布水上临时交通管制的航行通告,从10月10日起在京杭运河江阳大桥北约700米上下游各200米间水域,间隔实施水上临时交通管制。
接千秋精神 书运河新生,《大运河在济宁》图书采制活动正式启动 元明清三朝,运河的最高司运机构——运河总督河院署,也均设立在济宁。每个区县一个主题,围绕河与城、河与湖、河与港、河与人四大主题,通过对运河老街巷、运河古建筑、运河文化遗存的报道,充分展示运河为古济宁城带来的商业繁华。济宁是运河山东段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是历史悠久的“运河之都”,拥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其中有11处遗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