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河北青县段发现33米长糯米浆灰土坝

发布时间: 2020-12-31 11:26:45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培刚

新华社石家庄12月29日电(记者王民)日前,河北青县文物部门在境内大运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段33米长的糯米浆灰土坝。这是继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景县安陵镇华家口夯土险工之后,在大运河河北段发现的第三处糯米浆灰土坝。

这段新发现的糯米浆灰土坝位于青县清州镇齐家圈村与司马庄村交界处,南运河西岸,全长仅33米。由于其坝顶覆盖一层普通土壤,坝内侧被杂草掩盖,历次文物普查均没有发现。

据介绍,南运河河北段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多,此处灰土坝上游有800米直道,水流湍急,历史上洪水在此曾多次决口。灰土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再也没有出现决堤状况,保存至今。

沧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志利经初步勘探判断,这处糯米浆灰土坝修建于清代,与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同属于夯土坝。具体工艺是在原土垂直打入柏木桩并铺垫毛石筑基,基础之上为糯米浆灰土坝三合土层,由糯米浆、石灰、黏土逐层夯筑而成。“这处糯米浆灰土坝的发现,为丰富和研究大运河水工文化遗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郑志利说。(完)

推荐阅读
一座遗产城市的未来生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建设集中开工 公园的整体设计结合原中石化小河油库历史建筑群,并加以保护和改造,在留下城市记忆的同时彰显工业文明的人文情怀,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文化艺术公园,计划于杭州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开放。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16个,包括5个重点文化标杆项目,分别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小河公园、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将在保留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实行保护和改造,以千年运河历史、百年工业遗存为内涵,力求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为市民和游客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打造国际知名的超级线性公园整个项目将连接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运河,串联炼油厂文化地标、地铁上盖综合体、中央运动生态岛、杭钢旧址公园等,通过深入挖掘工业遗产潜在价值、将工业废弃材料加以利用,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建立起时间维度的关联性,形成结合文艺体系的创新型景观大道。
从杭州市中心出发 未来可以沿着运河西岸一路走到大城北 未来从武林广场出发可以沿着运河西岸一路走到大城北核心区昨天开工的项目共有16个,分别是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小河公园、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一期、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一期、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一期、运河新城GS1001-02地块公租房、康园路(独城路-金昌路)一期、谢村36班初中、闸弄口18、20地块拆迁安置房、江河换乘站、康园路提升改造工程、金源昌精品酒店二期、望山梅酒店。这是大城北示范区标志性项目,是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组成部分,它将利用滨水特色空间,结合管家漾内港资源,打造以休闲商业中心、国际游艇中心、水上旅游集散中心“三大中心”为特色的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成为集经典餐饮、特色服务、个性零售、休闲社区、运河文创于一体的现代与中式融合的商业特色街区。博物院建筑上部的空中花园和下部的城市广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空间,环形的博物馆和山形的文化交流中心相得益彰,有望成为杭州市的公共文化客厅和文化地标。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提出,我们要整体保护与利用运河遗产,使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要坚持保护、修缮与环境整治相结合,通过完善的保护利用规划体系,打造沿运河线性特色文化空间,构建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协调并进的新格局。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保护好运河遗产是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
共享大运河文化珍宝,“新年走大运”即将开幕 今年的“双沟珍宝坊,新年走大运”活动不仅有“为国为民祈运”的美好寓意,还将让江苏人民真切感知沿线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双沟酒文化。”据了解,2021年“双沟珍宝坊,新年走大运”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筹备之中,届时,欢迎大家一起感受大运河风光文化的全新面貌,寻味历史中的潺潺酒香。而如今大运河畔,双沟老窖池群、珍宝洞等酒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双沟酒厂也正以全新姿态扎根于此,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使整个城市更加灵动,更富文化内涵。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