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运河名镇年味浓!平望镇腊八民俗风情节“云上”开启

发布时间: 2021-01-19 14:29:14 | 来源: 新民晚报 | 作者: 唐闻宜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新民晚报讯 (记者唐闻宜)从线下搬到线上,迁至“云端”,以全新动态视角呈现运河年味,营造浓郁的节庆气氛……昨天上午,2021年平望镇腊八民俗风情节“云启动”活动拉开帷幕。作为“双12苏州购物节——乐购吴江”节庆品牌活动的组成部分,本次腊八民俗风情节意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图说:平望镇腊八民俗风情节“云启动”仪式。平望镇政府供图

活动期间,平望将通过“云探店+云直播”的方式,将组织本地企业直播,提高对本地特色产业和产品的辐射带动,助力打造“平望”品牌IP,同时以“缘来平望”视频号为平台,进行“云探店”,为网友推介线下店铺,并通过平波台分时段发放消费抵用券,着力释放消费潜力和需求,激发全镇消费市场的热情,涵盖百货零售、家居建材、餐饮商超、水果蔬菜等消费全领域。此外,平望将往年的现场施粥活动改为“线上施粥”,通过小程序预约,志愿者送粥到家,避免人群集聚。

图说:活动现场。平望镇政府供图

近年来,平望镇依托运河文化、康养文化、灯谜文化等独有文化基因,深挖四季时令等特色元素,力促文旅融合蓬勃发展。2020年,平望镇更是乘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的东风,“平望·四河汇集”成为全区唯一入选苏州“运河十景”的地标性项目。

“过年是万家期待的幸福时刻,当新年遇上运河,平望将全力打造一系列别具风情的节庆活动,让居民群众共同领略运河名镇美丽平望的运河年味,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平望镇党委书记沈春荣表示,平望将以“四河汇集”纳入苏州“运河十景”为契机,着力打造推出“四张名片”,即城镇名片,打造水岸城村人和谐共生的亲水热居典范;生态名片,打造最江南风貌集中展示区;文旅名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特色精品带;经济名片,打造现代产业平地崛起的新标杆,不断增强美丽平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图说:写春联送祝福。平望镇政府供图

平望镇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当前平望正按照《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率先实施“五项融入”,打造“五大高地”的战略,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宜人的田园风貌,通过全方位的深度融入,推动平望成为长三角镇域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高地。为此,在活动现场,平望还联合浙江财经大学启动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平望·文化赋能空间专项赛,邀请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含毕业五年内校友)来到平望,通过选取当地30个空间,从场景营造、文化创意、庭院美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设改造方案,助推乡村空间美化、业态活化、乡村经济效应和乡风文明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长三角模式。

 

推荐阅读
苏州:建设“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记者获悉,江苏省苏州市计划启动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以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根据《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为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目标。比如,吴门望亭计划整合“湖、田、街、桥、厂、站、园、驿”等景观,打造大运河独特景观带。
邀您讲述“运河十景”故事 如对“运河十景”名称有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向市运河办反馈。苏报集团推出的“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将围绕“运河十景”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梳理大运河苏州段的厚重人文底蕴,解读“运河十景”建设提升规划等,把大运河苏州段的美好未来展现给广大市民、游客。为充分挖掘、传播好苏州运河文化、讲好苏州运河故事,苏报集团即日起推出“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同时面向社会征集大运河苏州段的故事及精美照片。
大运河畔爱鸟人 ”1月16日午后,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与其他几位会员一起,带着喜欢野生动物的孩子们来到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观测、记录栖息在这里的野生鸟类,并向游客分发爱鸟、护鸟宣传资料。大运河森林公园野鸭岛附近,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与几只绿头鸭一同栖息。大运河森林公园以南的运河河道没有结冰,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们带着喜欢野生鸟类的孩子们观察、记录这里栖息的鸟类。
大运河畔这把“杭州伞”撑开了! 1月18日下午,大运河亚运公园“杭州伞”——杭州亚运会曲棍球场的最后一块屋面膜安装完成。”大运河亚运公园的钢结构施工方中南钢构工作人员介绍。施工方工作人员透露,刚刚铺盖完成的屋面膜,其实也并不简单——选用的是PTFE膜,有轻便、高透光率、自洁、独特的光学性能等优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