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济宁城的运河景:城面青山州枕流

发布时间: 2021-01-19 14:27:23 | 来源: 大众日报 | 作者: 罗衍军 王蕊玉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山东运河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山东运河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通航十分困难,所以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为了保证运河的畅通,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其中就有被誉为“北方都江堰”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修建对运河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镇繁荣、农业种植以及南北之间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汶上老人”出良策  

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政府令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征调民夫十六万人前往济宁疏浚会通河。宋礼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会通河的问题所在,治河工程未取得明显的成效。由于黄河决口淤积,大运河的“水脊”逐渐移到南旺附近,南旺成为了运河上的制高点,不在此修建分水工程,运河就难以顺利通航。南旺周边有湖泊、泉水等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所以在这里修建分水工程是明智选择。构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人是“汶上老人”白英,他世居南旺,熟悉这里的环境,于是在宋礼拜访他询问治理运河良策的时候,他提出了“筑堽城及戴村坝,遏汶水使西,尽出南旺,分流三分往南,接济徐、吕;七分往北,以达临清”的建议,由此解决了运河通航问题。  宋礼、白英在修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时候,为了控制运河的水量,设置了五个水柜,分别是:南旺湖、马踏湖、蜀山湖、马场湖、安山湖。当运河水浅的时候,将水柜中的水放到运河中,运河水多的时候,将水储存在水柜中,以此来调节运河水量。水柜除了调蓄丰枯以外,还有沉淀泥沙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运河的淤积问题。但是仍有一部分泥沙会进到运河之中,因此人们就会定期对其进行清理淤沙。水闸的作用是调节水量,方便船只经过,在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中修建了许多水闸。《明实录》载:“(永乐九年六月乙卯)会通河成,河以汶、泗为源……自济宁至临清置闸十五,闸置官,立水则,以时启闭,舟行便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分水龙王庙二闸”,即柳林闸和十里闸。

竹竿巷见证运河兴衰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建设使运河恢复了畅通,济宁成为南北水陆要冲、漕船必经之地。至明隆庆、万历年间(1567年—1620年),济宁地区进入了繁盛时期,成为当时闻名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济宁州志》中记载了当时济宁的繁荣:“四百万石漕艘皆经其地,士绅之舆舟如织,闽广吴越之商持资贸易,鳞萃而蝟集。”  南来北往的商人来此贸易和定居,促进了济宁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经济逐渐繁荣,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玉堂酱园和竹竿巷。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苏州船户戴某在济宁州城南门外靠近运河的地方购置了一块土地,创建了酱菜铺,取名“姑苏戴玉堂”,此后酱园得到了迅速发展。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玉堂酱园所产的酱菜受到了慈禧的称赞,被定为贡品。近代以来,玉堂酱园在战乱中绝处逢生,慢慢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山东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历史上的山东极少产竹子,明清时期为了抚恤漕运官兵,允许漕船搭载一定数量的私货沿途贩卖,当时南方盛产竹子,价格低廉,所以许多竹子通过运河运到了济宁。当地人学习了各种竹编工艺,编制了各种工艺品,如竹筐、鸟笼等,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至今济宁的竹竿巷仍然有数十家商铺在经营,见证了运河的兴衰和济宁城市的发展。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济宁城市以及商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业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具有引水、分水、蓄水、排水的功能,保证了运河的畅通,但是在降水稀少的年份,该工程为了保证运河的畅通往往会忽视农田水利的作用,与两岸农田争水,导致农田灌溉水源缺乏;在降水多的年份,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再加上黄河泛滥,济宁某些地区地势低洼,所以明清时期该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再加上人为开凿运河以及修建水利工程,从而导致运河和农田水利的矛盾十分突出。清朝时期,济宁直隶州的水灾极其频繁,“州境滨湖带河,尤多水患,非惟沴气,抑亦地势为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修建后,由于常年受到水流的冲刷,戴村至南旺的河道越来越宽,导致该地区河水时常泛滥,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种植,普遍只能种植一些耐水旱灾害的作物,如:小麦、高粱、谷子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策的支持以及一系列农田水利的修建,济宁地区的农业种植逐渐恢复。

运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明朝以前山东运河区域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民间往往是崇奉城隍、土地以及碧霞元君,随着明朝会通河的疏浚以及漕粮的运输,形成于鲁南和苏北地区的对漕河之神“金龙四大王”的崇拜迅速向外传播。朝廷和官府崇拜金龙四大王是为了保障京杭运河的畅通,从而保障封建国家的稳定;百姓崇拜金龙四大王不仅为了祈祷漕船的安全,更是为了祈祷生活安定。  济宁成为金龙四大王崇拜这一新的信仰传播的中心,大王崇拜盛行。宋礼、白英等为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者都被供奉在南旺龙王庙建筑群中,这座建筑群非常庞大,被称为“运河岸边明清庙祠建筑的大观园”,显示出了当时运河文化的深厚。除了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和关公崇拜也在济宁地区传播。天妃信仰与当地民间信仰相融合,逐渐融入当地文化之中。  在南北文化交流的同时,江南地区的奢靡之气渗入到运河的腹地,影响着济宁地区社会风俗的变化。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一书指出:“在明朝中期以前,山东运河区域是一派朴厚简约,民务耕读的恬淡景象。”随着运河的畅通、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重商思想盛行,传统社会风俗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不顾法律的约束来追求物质生活的奢侈化,严重地僭越礼制。  因此,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不仅是京杭运河上的一个重要枢纽,更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运河沿线城镇的繁荣、金龙四大王崇拜的传播等都是运河水利影响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  

推荐阅读
苏州:建设“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记者获悉,江苏省苏州市计划启动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以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根据《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为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目标。比如,吴门望亭计划整合“湖、田、街、桥、厂、站、园、驿”等景观,打造大运河独特景观带。
邀您讲述“运河十景”故事 如对“运河十景”名称有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向市运河办反馈。苏报集团推出的“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将围绕“运河十景”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梳理大运河苏州段的厚重人文底蕴,解读“运河十景”建设提升规划等,把大运河苏州段的美好未来展现给广大市民、游客。为充分挖掘、传播好苏州运河文化、讲好苏州运河故事,苏报集团即日起推出“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同时面向社会征集大运河苏州段的故事及精美照片。
大运河畔爱鸟人 ”1月16日午后,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与其他几位会员一起,带着喜欢野生动物的孩子们来到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观测、记录栖息在这里的野生鸟类,并向游客分发爱鸟、护鸟宣传资料。大运河森林公园野鸭岛附近,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与几只绿头鸭一同栖息。大运河森林公园以南的运河河道没有结冰,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们带着喜欢野生鸟类的孩子们观察、记录这里栖息的鸟类。
大运河畔这把“杭州伞”撑开了! 1月18日下午,大运河亚运公园“杭州伞”——杭州亚运会曲棍球场的最后一块屋面膜安装完成。”大运河亚运公园的钢结构施工方中南钢构工作人员介绍。施工方工作人员透露,刚刚铺盖完成的屋面膜,其实也并不简单——选用的是PTFE膜,有轻便、高透光率、自洁、独特的光学性能等优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