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榆林庄船闸为运河6月份通航赶工,“大棉被”下施工热火朝天

发布时间: 2021-01-19 14:27:09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现在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工地上却热火朝天。为了今年6月底前实现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河道全线旅游通航,相关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作人员还专门定做了1万多平方米的“棉被”,为船闸主体保温。

作为“通州堰”重点工程之一,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扩挖、景观绿化和通航三个部分。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河道将实现全线旅游通航。由于通航河道上会形成6.3米的水位落差,因此需要新建船闸,让游船平稳地渡过落差水面。根据规划,北运河上新建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和杨洼船闸等3座船闸,其中甘棠船闸、榆林庄船闸正在建设当中,预计今年6月底实现试运行,杨洼船闸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计划年底完工。

记者走进榆林庄船闸施工现场,发现这里和其他工地不太一样,河道之上只有一个长100余米、高度和宽度均10余米的大型长方形建筑,外表全部由绿布包裹,只能看见工人从建筑的一角进进出出,却看不到施工的场面。“人和设备都在绿布里藏着呢。”市水务局建管中心工程科科长马新远递给记者一个工程帽,领着记者从一个小门走了进去。

果然,船闸的主体结构都藏在了绿布里。掀开绿布,随处可见脚手架和正在忙碌的工人,“现在正准备对上下闸首进行混凝土浇筑,他们都在忙着做准备工作。”马新远介绍,榆林庄船闸是一座单级双线船闸,船闸主体结构分为上下闸首、闸室段、上下游导航段、充泄水系统,土建主体部分已经完成80%,预计春节前能全部完工。

记者发现,户外的温度在0摄氏度左右,但是绿布内的温度明显比户外要高一些。“这就是绿布的作用,为船闸主体结构保温。”马新远告诉记者,船闸建设采用分期混凝土浇筑的方式进行,对于混凝土浇筑来说,内部温度和表层温度需要实现25摄氏度的温差,为了保障施工环境温度,施工方专门定制了1万多平方米的防火棉布,覆盖在船闸主体结构上,在混凝土浇筑后实现保温。

马新远介绍,榆林庄船闸采用长廊道分散式输水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船只通过船闸时的泄水时间,以提高过船效率。经过测算,船舶通过船闸的时间不超过14分钟,比同类船闸过船时间节省一半。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运河通州段沿线将主打生态文旅,突出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努力打造北京生态文旅景观范本。另外,通州区在建设船闸的同时,还将同期开发河道沿线码头、夜景照明、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深度挖掘周边历史遗迹、遗产,丰富文化内涵,为市民打造多样体验。

 

推荐阅读
苏州:建设“运河十景”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记者获悉,江苏省苏州市计划启动大运河苏州段“运河十景”建设,以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根据《苏州“运河十景”建设工作方案》,吴门望亭、浒墅关、枫桥夜泊、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陆盘门、横塘驿站、宝带桥、石湖五堤、平望·四河汇集为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目标。比如,吴门望亭计划整合“湖、田、街、桥、厂、站、园、驿”等景观,打造大运河独特景观带。
邀您讲述“运河十景”故事 如对“运河十景”名称有更好的意见、建议,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向市运河办反馈。苏报集团推出的“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将围绕“运河十景”的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梳理大运河苏州段的厚重人文底蕴,解读“运河十景”建设提升规划等,把大运河苏州段的美好未来展现给广大市民、游客。为充分挖掘、传播好苏州运河文化、讲好苏州运河故事,苏报集团即日起推出“运河十景苏州故事”大型融媒行动,同时面向社会征集大运河苏州段的故事及精美照片。
大运河畔爱鸟人 ”1月16日午后,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羿健与其他几位会员一起,带着喜欢野生动物的孩子们来到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观测、记录栖息在这里的野生鸟类,并向游客分发爱鸟、护鸟宣传资料。大运河森林公园野鸭岛附近,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与几只绿头鸭一同栖息。大运河森林公园以南的运河河道没有结冰,北京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会员们带着喜欢野生鸟类的孩子们观察、记录这里栖息的鸟类。
大运河畔这把“杭州伞”撑开了! 1月18日下午,大运河亚运公园“杭州伞”——杭州亚运会曲棍球场的最后一块屋面膜安装完成。”大运河亚运公园的钢结构施工方中南钢构工作人员介绍。施工方工作人员透露,刚刚铺盖完成的屋面膜,其实也并不简单——选用的是PTFE膜,有轻便、高透光率、自洁、独特的光学性能等优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