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为心中的运河美景“打call”

发布时间: 2022-06-30 15:48:43 | 来源: 扬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27日下午,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启动,22个入围项目在全网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全民票选阶段全面开启。

投票通道开启以来,市民参与踊跃,评选引发广泛关注。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将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城市品牌打造以及城市凝聚力提升带来哪些助力?

以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为媒,一场关于运河与城市的热烈探讨在全市展开。

反响热烈:投票数已超11万

在入围的22个项目中,哪个最能代表扬州运河文化、哪个最能体现扬州城市特色,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投票通道在全市各大媒体平台以及全国主流网媒上线后,吸引了全国众多网友的关注,纷纷为自己心目中的“运河十二景”投出一票。

根据后台数据统计,截至28日晚23时,已有9000多人参与投票,投票数和浏览量均超过了11万。

目前哪些项目较受欢迎?据统计,瘦西湖暂居第一,运河三湾、平山堂紧随其后。

业内热议:评选与世界运河之都定位契合

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受到文史、规划、水利、文旅等多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个个项目犹如散落在运河沿线的珍珠,每一颗都是一本厚重的书。”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平表示,“运河十二景”评选是选择最明亮的“珍珠”串珠成链,在反映运河风貌的同时,将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文旅融合的有力抓手。

站在扬州旅游产品运营和推广的角度,捺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表示,扬州有“两古一湖”,而瘦西湖作为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已较为成熟,如今“运河十二景”评选及后续建设,将充分发挥扬州运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运河主题文旅“新IP”。

扬州大学教授、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表示,扬州“运河十二景”的评选、建设,与世界运河之都的定位高度契合,体现了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

市民心声:写好运河“文章”,见证城市发展

22个入围项目,由水及岸、由城到乡、由古至今,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反响与共鸣。

“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是及时且符合市民意愿的,应当支持和鼓励。”市民王道清在留言平台这样写道。他认为,如何写好运河这篇“文章”,对扬州未来的城市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扬州运河哪一段最美,我最有发言权。”市民周富强家住杉湾花园小区,家门口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经过整治,“长”成一片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大公园,周边群众幸福感日益提升。“投票平台一上线,我们全家都给运河三湾投了票,我们认为这里是运河历史与‘颜值’的最佳代表。”

年轻市民姜心惟认为运河美景无处不在,“作为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十几年来,我见证了京华城、扬州博物馆的日益繁华,明月湖边的城市书房可以静享阅读时光,这里已经成为了扬州的一张新名片。”


推荐阅读
京冀通航 新的运河故事正在续写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为更好保护利用大运河,实现游船通航的目标,北京、河北两地相关部门完成了河道的综合治理,并逐步建设船闸和码头、布设助航标识、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冀两地还将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守着大运河,村民们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且直观的印象。
为心中的运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声:写好运河“文章”,见证城市发展22个入围项目,由水及岸、由城到乡、由古至今,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反响与共鸣。根据后台数据统计,截至28日晚23时,已有9000多人参与投票,投票数和浏览量均超过了11万。目前哪些项目较受欢迎。
聚焦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运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让“各美其美”的运河城市焕发出“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彩,是世界运河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现场,国内外运河城市代表、运河领域专家学者等400多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交流分享运河城市发展经验和工作案例。本次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形成倡议三个阶段。
传承好千年运河的共富文脉 水是大运河的灵魂,岸是大运河的经络,城是大运河的明珠,江苏许多城市因大运河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现在“沿运、沿江、沿海”的城市群格局。在大运河沿线,分布着大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些散落在大运河边的颗颗珍珠,有些因远离城市,已在发展中落后。目前,大运河江苏段是全流域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区段。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