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京冀通航 新的运河故事正在续写

发布时间: 2022-06-30 15:49:36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远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条船啊,高高燃灯塔呀,是条大桅杆……开船喽!”在位于大运河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一曲“运河号子”再现古代运河漕运景象。

随着来自北京市通州区、河北省香河县的船只相向驶过杨洼船闸,大运河日前实现京冀通航。在疫情防控条件允许后,两地居民还可乘游船游览全线风光,千年运河再焕生机。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为更好保护利用大运河,实现游船通航的目标,北京、河北两地相关部门完成了河道的综合治理,并逐步建设船闸和码头、布设助航标识、完善保障措施。

京杭大运河曾是中国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千百年来,船帆与波涛见证着岁月变迁。然而,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业兴起,加上河道断流,大运河北京段渐渐失去了昔日繁华。

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相继发布了多个专项规划,从文化、生态、旅游、开放等多层面,打造凝聚悠久历史、荟萃古今文明的“历史文脉”。

“大运河经过治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村容村貌也跟着变美了。”站在岸边,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第一书记傅程豪说。

张庄村紧邻大运河,已有600余年历史。守着大运河,村民们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且直观的印象。“十年前的大运河又脏又臭,人们都不愿意靠近。现在治理完成,河道变宽了、水也变清澈了,岸上还有跑道、小广场,我们每天都来散步、游玩。”村民段志宝说。

河道畅通、鸟飞鱼跃、惠及河岸的绿色蝶变,离不开京冀两地水务部门近年来对北运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等40余公里河道的持续疏挖、保障工作。

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窦艳兵介绍,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投放不同种类鱼苗等措施,能够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

据通州区园林绿化局统计,2021年以来,通州区野生鸟类监测点监测到迁徙候鸟近50万只,仅北运河就记录到近200种,其中不乏大天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鹳等“稀客”。

与此同时,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也于近期全面展开。大运河森林公园、运河公园、西海子公园(葫芦湖景点)、燃灯塔景点和周边古建筑群四个核心园区或景点将更换新标识、新系统,大运河森林公园也会以全新的名字呈现在游客面前。

该景区管理中心主任于东亮介绍,在运河沿线景观风貌现状的基础上,依托历史资源与现代元素,辐射北京环球度假区、张家湾古镇等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集休闲、度假、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冀两地还将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

碧水汤汤,不舍昼夜,新的运河故事正在大运河畔续写。


推荐阅读
联动“长江干支” 智通“京杭运河” 赣江28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生产制作完成。2020年7月,委托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制作汉江碾盘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对内,港航管理部门基于电子航道图‘底图’功能,逐步构建数字航道应用,实现了对航道地形、航标、水情、航道维护尺度等航道关键性指标的监测更加直观,对航道通畅、应急值守、生产调度等工作响应更加及时,对航标维护、航道疏浚、航道测绘等任务制定更加准确。
京冀通航 新的运河故事正在续写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为更好保护利用大运河,实现游船通航的目标,北京、河北两地相关部门完成了河道的综合治理,并逐步建设船闸和码头、布设助航标识、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冀两地还将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守着大运河,村民们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且直观的印象。
为心中的运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声:写好运河“文章”,见证城市发展22个入围项目,由水及岸、由城到乡、由古至今,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反响与共鸣。根据后台数据统计,截至28日晚23时,已有9000多人参与投票,投票数和浏览量均超过了11万。目前哪些项目较受欢迎。
聚焦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凝聚全球智慧 搭建运河城市“朋友圈” 如何推动运河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让“各美其美”的运河城市焕发出“美美与共”的时代光彩,是世界运河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现场,国内外运河城市代表、运河领域专家学者等400多位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交流分享运河城市发展经验和工作案例。本次论坛以“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分为开幕式、主旨演讲和形成倡议三个阶段。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