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联动“长江干支” 智通“京杭运河”

发布时间: 2022-06-30 15:50:47 | 来源: 中国水运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六月如火,长江水上货运进入“黄金期”,超过85%的长江货运船舶依靠电子航道图引领航运作业。长江航道图APP已然成为14万内河船员船企必备的APP工具,助力港口快进快出与货运安全畅通,以科技赋能长江水运保通保畅。

联动“长江干支”,智通“京杭运河”。"一张图、一张网、一标准、一体系"的"干支联动"新格局,为社会提供精准高效、开放共享、便捷智能的航道公共信息服务。今年,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行业标杆,不但在长江干线、金沙江、汉江、赣江、信江等长江干支线内河航道不断延伸,更是将“电子航道图+数字航道”的“长江方案”整体推广至京杭运河苏北段,参与“智慧运河”建设,成为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推动全国内河电子航道“一张图”的又一重大跨越。对此,本报记者采访采访了江苏、江西、湖北的相关港航管理部门,请他们畅谈对电子航道图的使用感受与期待。

京杭运河苏北段电子航道图建设方兴未艾

京杭运河作为我国南北向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是全球最繁忙,货运密度最高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苏北段(简称苏北运河)全线为二级通航标准,具有多个通航梯级,11座船闸365天24小时昼夜运行,年通过货运量超过5亿吨,常年有13个省份的2万多艘船舶在运河航行,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航拍运河

今年元月,苏北运河电子航道图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苏北运河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四纵四横两网”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一纵”,正按照内河电子航道图统一标准建设全线475公里电子航道图。

“通过数字航道、智慧船闸、电子航道图等方面的建设,船舶在苏北运河上的待闸时间将大幅下降,通行保证将大幅提升。”

苏北航务管理处处长金坚良介绍,苏北运河电子航道图建设项目包括电子航道图数据采集、生产、发布、应用和船闸养护、综合服务、船舶助航等专题图研发,并建设部分区段航道实景图,全面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航道管理与服务体系,最终实现与长江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不断提升苏北运河航道设施维护、管理及运输服务能力,全力打造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的示范带。

长江航道测量中心调研苏北运河船闸系统

“电子航道图导航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有力指引。比如船舶吃水3.5米,导航会显示船舶可航行的区域,并对船舶超越安全航行区域及时警示。电子航道图还可以调度船舶过闸,精准定位船舶过闸前的报到线与船舶过闸闸室档位。实现苏北运河400多公里无缝隙的视频全覆盖,对船舶航行、船舶过闸安全及时监管与调度。”

金坚良坚信,在“数字航道+智慧船闸+电子航道图”的加持下,苏北运河内强管理、外强服务,船舶的通行效率将会更高、船民们驾船航行也会更方便。

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高质量发展试点如火如荼

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工作部署!2022年,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抢抓新一轮数字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机遇,聚焦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推进数字技术与航道管养、船闸运维融合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江西水运高质量发展赋能。

信江工程图

“1套电子江图,1个数据中心,公共信息服务和航道运行管理 2个平台。中心围绕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大力建设智慧航道‘112’工程,全面推进全省高等级航道数字化建设。”江西省高等级航道事务中心主任易宗发讲到。

赣江28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生产制作完成。江西省智慧航道运行管理系统建成试运行,鄱阳湖、赣江航道289座遥测遥控航标高效运行,航道水位及涉航建筑净高实时测报系统完成开发,航道基础设施数字赋能初见成效。

赣鄱黄金水道智能航运建设,让航道管理“看得见、听得着、走着用、坐着管”。

“基本实现了为船舶提供精准实时定位导航,对航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为全面建设船舶感知、航道感知、通航要素感知等航道感知监测系统奠定了基础。”

易宗发强调,为提升航道服务品质,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构建通畅的干支航道网络,加大数字航道赋能力度,力求在水上服务区和锚地等配套设施建设上取得质的突破;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提升供给质量。打造航道管养江西模式,树立智慧航道、智慧船闸的江西标杆,通过信息技术保障,做到敢为人先,创新引领;三是坚持结果导向,建设人民满意航道。注重安全、绿色、协同、创新发展,守住安全底线,守好生态红线,筑牢合作战线,开辟科技高线,进一步提升航道服务水平。

湖北省汉江干流电子航道图期待智慧升级

作为最早使用长江电子航道图的港航单位,在湖北省港航管理局科技信息办副主任刘洪江的办公室墙上,醒目地张贴着《湖北省水运发展“十四五”布局规划图》。图上,湖北省内汉江干流电子航道图实现从南岸嘴段至襄阳段518公里覆盖,并与2688公里长江电子航道图全面联通。

汉江电子航道图

据刘洪江介绍,湖北省港航管理局为提升汉江干线航道信息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干支联动、流域联网”,较早开展汉江航标遥测遥感系统、汉江船舶监管系统、汉江电子航道图等信息化建设。

2020年7月,委托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制作汉江碾盘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2021年,又继续委托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开展了汉江碾盘山到襄阳143公里电子航道图建设工作,并向14余万APP用户提供了长江汉江“干支联动”一体化电子航道图信息服务。

“电子航道图对外,为港航企业、航行船舶、社会公众等使用者提供形象、直观、高效、精确的导助航相关服务,推动了船舶航行由靠经验行船向靠图航行的转变。对内,港航管理部门基于电子航道图‘底图’功能,逐步构建数字航道应用,实现了对航道地形、航标、水情、航道维护尺度等航道关键性指标的监测更加直观,对航道通畅、应急值守、生产调度等工作响应更加及时,对航标维护、航道疏浚、航道测绘等任务制定更加准确。”刘洪江肯定了电子航道图在湖北港航管理与服务中发挥的“底图”作用。

面对未来,刘洪江期待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更充分的参与到湖北港航“十四五”的“智慧航运”建设中。一是依托电子航道图,丰富和拓展智慧航道应用,为社会公众和航道管理、航运养护、通航调度等方面,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二是在电子航道图数据更新、系统运维等方面,增加更加标准化、模块化服务供给,以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促进电子航道图推广应用和建设发展;三是基于电子航道图导航助航功能,结合通航水域流速流向等实时数据,探索电子航道图在促进航运定线制,引导船舶降低能耗,提升航运效率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四是加强电子航道图系统的“底图”开放性,对接与融入更多的社会综合信息平台和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模块”。

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智能+”将成为未来全国内河港航管理单位“电子航道图+数字航道”的重点“需求点”与“发力点”。

对此,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主任朱剑华表示,将进一步打造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数据中心,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电子航道图建设与运行模式,建成各生产主体部门之间数据共建、共享、共用能力,支撑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全流域的快速生产制作,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数据服务中心,提升引领长江水系建成"干支联动、水系联网"的水运服务架构。以长江流域的统一电子航道图服务中心示范先行,推动全国内河航道一张图建设,以电子航道图承载的航道智能化信息服务支撑及引领我国内河航道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与发展。


推荐阅读
运河泱泱 文脉绵长——2022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综述 这是全球首份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将以中英文版本向全球推广,为世界运河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样本。运河泱泱,泽润千里。未来,“运河为媒”将为推动各国运河城市深化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启迪。
联动“长江干支” 智通“京杭运河” 赣江28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建成,信江231公里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生产制作完成。2020年7月,委托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制作汉江碾盘山至南岸嘴375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对内,港航管理部门基于电子航道图‘底图’功能,逐步构建数字航道应用,实现了对航道地形、航标、水情、航道维护尺度等航道关键性指标的监测更加直观,对航道通畅、应急值守、生产调度等工作响应更加及时,对航标维护、航道疏浚、航道测绘等任务制定更加准确。
京冀通航 新的运河故事正在续写 北京市水务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绍,为更好保护利用大运河,实现游船通航的目标,北京、河北两地相关部门完成了河道的综合治理,并逐步建设船闸和码头、布设助航标识、完善保障措施。通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京冀两地还将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开发“运河游船+”主题游线路。守着大运河,村民们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深刻且直观的印象。
为心中的运河美景“打call” 市民心声:写好运河“文章”,见证城市发展22个入围项目,由水及岸、由城到乡、由古至今,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反响与共鸣。根据后台数据统计,截至28日晚23时,已有9000多人参与投票,投票数和浏览量均超过了11万。目前哪些项目较受欢迎。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