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让古运河重生!从扬州施桥船闸看大运河的新活力

发布时间: 2022-09-15 16:45:42 | 来源: 扬州发布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编者按:

一条“古运河”,南粮北运,涌动着千百年来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历史文脉;一条“新运河”,南水北调,构建起当代中国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指出“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在江都水利枢纽嘱托“一定要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近年来,扬州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统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让古运河重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护佑一江清水向北流……

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六圩灯塔。张卓君摄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贯通南北、货畅其流。近年来,扬州大力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让新时代的“黄金水道”发挥出日益巨大的效益。近日,记者走进大运河航道重要枢纽——施桥船闸蹲点调查,带您感受古老大运河焕发出的新活力。

蹲点

连续5年超3亿吨,通勤量全球内河运输第一

古镇施桥,长江与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施桥船闸就位于这个交汇点上。

未到船闸,远远就能看到高耸江边的六圩灯塔,一艘艘船只在灯塔引领下,将满载的货物运往全国各地。

“施桥船闸是京杭运河入长江的第1个梯级,也是大运河航道最重要的枢纽之一。”在施桥船闸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大运河航道主要是北煤南运。如今,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运河航道一方面是南沙北运,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矿建材料运往北方;另一方面是运输钢材、机械设备等各种大宗货物。

“现在,施桥船闸的通勤量已超过长江三峡船闸,在全国乃至全球内河运输中都是最高的。”工作人员介绍,施桥船闸设计通过量只有1.5亿吨,但近几年通勤量逐年增高,2019年达到3.49亿吨。“我们目前是24小时满负荷运转,2019年有123次日通过量超过100万吨,其中,有一次日通过量达到112万吨,是当时水运的全国纪录。”

2021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到4.2亿吨、货物通过量达到3.1亿吨,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而施桥船闸是苏北运河入江的最后一道船闸,也是扬州水上的“南大门”。近5年来,船舶通过量连续5年超3亿吨,持续创造了全国内河船闸年通过量的新高。

通勤量提升的同时,软硬件条件也飞速提升。在停泊区,船主张俊从船舱拖出一根电缆接入船闸岸边的标准化岸电桩插孔后,拿起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岸电就被送入船舱中。张俊说:“过去,船上用电主要靠烧柴油,价格较贵,船民也舍不得用电,夏天再热也不舍得开空调。如今随着岸电推广,再也不用忍受高温了。” 

俯瞰施桥船闸。资料图片

纵深

科技加持,给运河航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航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最绿色的运输方式,具有能耗低、用地少、污染小等显著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水路运输的成本只有铁路的六分之一、公路的二十八分之一,水运每马力的运量是铁路的3-5倍,是公路的近50倍。因此,航运的发展往往能给经济注入强劲的动力。

施桥船闸通勤量为何能超过长江三峡船闸,甚至位居世界内河运输第一?这背后是近年来对运河航道的保护与提升。“施桥船闸的高通过量,是大运河高效运作的体现,而提高运行效率,则是高科技加持的成果。”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船只要过闸,需要船员拿着有效证件到远调站现场登记缴费。现在安装了航闸智能运行系统,不仅能通过计算机自动运算,根据每条船的尺寸来安排合理位置,充分利用闸室容量,让进的船更多,而且过闸流程大大简化。这些都使得船闸在运量增加数倍的情况下仍能正常运作。

2019年,扬州交通运输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展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将京杭运河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纳入建设范围,其中的示范段,就是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该工程按照“一带三区多点”设计,重点实施航运效能提升、运河文化展示、绿色生态廊道营造、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等四大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拆除了运河沿线老旧房屋和碍航码头,新建护岸、疏浚航道、拆建六圩大桥、打造沿河景观文化工程,并配套建设水上服务区、灯塔公园、智慧运河等,这一示范段已于2021年12月完成交工验收。

随着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等水上交通工程的建设实施,如今的大运河已成为一条集航运、旅游、水利、景观、遗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运河,在促进经济腹地与沿海地区物资交流、推进沿河产业合理布局、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手记

让“钻石航段”释放更大活力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少有的、仍在使用的活态世界文化遗产。运河扬州段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级河流的十字交汇处,年货物通过量占全线的60%以上,可以说是大运河世界级“黄金水道”中的“钻石航段”。

货物运输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如何让“钻石航段”释放更大的活力?近年来的发展告诉我们,答案就是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升航运的“硬实力”和“软服务”,让流淌千年的古老运河焕发现代航运的青春。

如今,扬州交通运输部门在高标准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先导段工程的同时,积极向省交通运输厅争取,将98公里的宝应至江都段整治纳入省交通运输厅基本建设项目。2021年9月和今年9月,京杭运河高邮段、宝应段现代航运整治工程分别开工建设,这将继续彰显扬州在运河航道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预计到2024年,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将全面完成。届时,京杭运河扬州段将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我市将实现运河航运全线全面“转型提升”,为江苏乃至大运河全线做出示范。

记者:石默然黄媛媛


推荐阅读
以阅读共建“文化大运河” 还可以围绕运河的古镇、古村落、古街、古巷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读书分享会,开展音乐、戏剧、美食、风土人情等体验式活动和艺术赏析,让孩子们深入研学,了解大运河文化之美。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华在会上致辞:4月22日,我们向运河沿线各兄弟城市发出倡议——“阅读一本运河主题图书、行走一条运河主题路线、记录一段运河城市记忆”,将全民阅读与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和线下活动,总计参与人次超过1000万。浙江省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谢贝妮提出,可以围绕运河的工程遗产如闸、坝、堤、桥等运河水利遗存,行宫会馆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及相关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开展古桥、古建筑等内容的考古以及船模拼搭、水利实验室、模型制作等科学探索活动。
让古运河重生!从扬州施桥船闸看大运河的新活力 2019年,扬州交通运输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展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将京杭运河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纳入建设范围,其中的示范段,就是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如今,扬州交通运输部门在高标准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先导段工程的同时,积极向省交通运输厅争取,将98公里的宝应至江都段整治纳入省交通运输厅基本建设项目。蹲点连续5年超3亿吨,通勤量全球内河运输第一古镇施桥,长江与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施桥船闸就位于这个交汇点上。
政协书香润运河 近年来,梁溪区政协积极整合各方力量,以“同心书屋”“文史书籍阅读专架”等为支点,实施“书香政协”阵地建设工程,打造了一批有标识、有书籍、有制度、有活动、有成果的读书阵地。线上线下,委员们围绕着古运河持续讨论,形成了《关于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梁溪特色文旅IP的建议》《关于挖掘古运河文化的商业价值,打造体验性的消费街区的建议》等提案,“把‘运河水弄堂’作为核心,用‘水上巴士’将散落在沿河沿线的众多文化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形成‘1+1>2’的效果”“还可以打造新的网红热点,提高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打造世界级运河IP、推广年轻态网红IP、构建全要素休闲度假IP”等建议,得到了区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年初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同心书屋“南书房”内举办的一场读书分享会,区政协委员武频圆与大家共读《大运河传》《无锡运河记忆》等书籍,引发委员们强烈共鸣。
宿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绘就崭新画卷 2018年起,我市按照“文化为魂、生态为底、保护为先、利用为要”“四为”方针,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城市特色标识、重构城市发展格局为目标,形成了“一带一核四组团”整体空间结构策划思路,其中“一带”为全长112公里的河道串联全域的运河主题纽带。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坚持系统谋划、精心组织推进,如今,建设规划体系日益完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传承成果丰硕,品牌影响持续彰显。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运河非遗活化利用,修订《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开展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申报认定工作,举办宿迁市第六届“非遗大集”,实施“曲艺人才薪火计划”,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泗州戏、苏北琴书等传统戏剧演出150余场,项王故里景区、非遗进筑梦小镇文化旅游区2个项目入选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