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百年荣华:自大运河而来,沿河而去​

发布时间: 2020-11-03 15:13:04 | 来源: 东方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序言

大运河奔流千里的水路,也是传唱千年的戏路。

大运河的通航,为南北戏曲艺人的交流提供了便捷,艺人们在为运河沿岸的百姓送去欢乐的同时,也在沿岸的城市乡村播撒了戏曲的种子。

在这个意义上说,大运河是中国戏曲的母亲河。

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拱墅区成为“南腔北调汇聚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驰名的作家、作品、演员、戏曲班社和理论专著,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戏曲名人工作室相继落户拱墅,运河大剧院及众多特色小剧场沿河而开,拱墅已成为运河沿线戏曲文化繁荣振兴的重要基地。

今年6月,全省首条“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落户大运河畔,“戏曲运河”正逐步成为拱墅的一张文化旅游“金名片”。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作为“戏曲驿站廊道”成员单位之一的荣华戏园,了解这个百年古戏台的前世与今生。

拱宸桥一带自古繁华,凭借运河的水上交通之便,吸引了京、津、沪等地的名角接踵而至,造就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名伶汇聚、茶园竞开的盛况。

▲茶园

时光倒退到一百多年前,拱宸桥畔的戏园也称茶园。其中,荣华茶园、天仙茶园和阳春茶园并称为杭州三大茶园。当时,周信芳、谭鑫培、盖叫天等京剧名伶都曾在这一带献艺。这里成为戏迷爱好者的集聚地,有过杭州“小上海”之誉。

▲盖叫天演出情景

喝茶听戏,拱宸桥东的荣华茶园,可算是当时的娱乐中心。每到傍晚,荣华茶园里灯火通明,戏馆门口,车马云集,“长衫人”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而今,荣华戏园洗尽铅华,又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前世

荣华茶园建于清光绪二十年间(1894年),是继天仙茶园之后,在拱宸桥东建造的又一家演戏茶园。来此演出的多为上海名班中的京剧艺人,名气最大的,当属谭鑫培。

▲清末荣华茶园戏单

1904年,已有“伶界大王”之誉的谭鑫培,乘船从京杭运河入杭时,就曾在荣华茶园连演数日,场场爆满。

▲谭鑫培

随后,“超等名角”海棠红、霜州红都在荣华茶园演出过《九龙山》《御果园》《汴梁图》《牧羊卷》等剧目。

1910年,越剧第一副小歌班第一次进入城市演出,应荣华茶园老板相邀,进茶园演出,甚是受欢迎。这也是越剧第一次进中等城市戏院演出,此后流传到上海一炮而红。

一时间,大师们从杭州走红,杭剧、绍剧、小热昏、隔壁戏、越剧等都在杭州飞速发展,运河边汇集了众多名伶。

1925年,荣华茶园改为荣华大戏院兼放电影,成为杭州首家电影院。

后来,战火纷飞,这几个大茶园渐渐没落。1949年,荣华茶园改成了国益戏园,继续演出戏曲。

3年后,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浙江麻纺厂、华丰造纸厂等企业集资,将国益戏园翻新改建成了大众戏园。之后,这里既放电影,也演出戏曲,也从原来的只容纳上百人,变成了可容纳上千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拱宸桥,仅大马路、二马路、里马路三处地方,却先后有过兼唱戏的茶园七八家之多,每到傍晚,三条马路上车来车往,人群摩肩接踵。

武林门以南“城里头”欢喜看戏的杭州人,都要讨黄包车赶到拱宸桥去,还有少许从西兴划船过江来的。北边的则远到许村、塘栖、湖州,甚至有从苏州坐小火轮来看戏的。

当时的荣华茶园已经改名为“大众电影院”,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地方之一。

▲大众电影院

今生

如今,茶园已无处可寻,但在运河广场的西南端,你能看到一个乌瓦砖墙的院子,院门口写着“荣华茶园遗址”,从碑文中,依稀可见当年的繁华。

现在,这座建筑名为“荣华戏园”。

1997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至2006年运河文化广场竣工,在拱宸桥东、荣华茶园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南戏楼,在征集了运河边老戏迷的意愿后,南戏楼以“荣华戏园”之名对外开张。

▲夜幕下的荣华戏园

现在的荣华戏园,极大地还原了当时的茶园韵味。比如说,当时的茶园一般容纳100多人,现在的荣华戏园也只有150个座位。又比如,当时的茶园多有天井,观众露天观看,现在的荣华戏园也是一样的情景。

推开门扉,北边是戏台子,南边是两层的茶楼,中间一层层的台阶上,是一排排的长板凳。

古香古色的老戏台上,仿若下一刻就有名伶登台献艺:桃腮粉面的生旦大角、披红挂绿的净末行家,踩着曲点,便扭着台步走出来了……

到荣华戏园看戏,不用门票。

是的,作为拱宸桥畔唯一的百年古戏台,荣华戏园又带着戏曲回来了。

荣华戏园每年有超过100场的公益戏剧演出,平均一周2场。虽然今年上半年因疫情而暂停了,但从国庆开始,免费演出又逐步恢复了。

▲10月10日,荣华戏园义演现场。

戏曲驿站

作为大运河文旅融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打造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创作重现以荣华戏园为代表的老戏台戏曲历史剧”被写进2020年杭州市拱墅区政府工作报告。

6月11日,浙江省“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正式启动。作为戏曲驿站廊道成员单位之一,荣华戏园自觉承担起了满足广大市民的戏曲文化需求的任务。

▲2020年6月11日,浙江省“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启动仪式在荣华戏园举行。

如今的荣华戏园由专业演出机构来运营,现任班主竺建平、掌柜周何,两人是十多年的老友,也是四十多年的戏曲爱好者。

竺建平说,他们有一支专业的驻场越剧团,叫大来越艺社,一共有三四十位演员。同时,利用丰富戏曲资源,组织不同剧种的表演团体来登台献艺,比如,梅花奖得主谢群英、赵志刚、陈雪萍、华渭强、王杭娟、陈晓红、张小君,流派名家廖琪瑛、叶惠萍等数十位艺术家都曾到荣华戏园公益义演。

迄今为止,荣华戏园已经免费向全民开放义演130余场次,设计150个座席的戏园常常涌入五六百观众,“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当锣鼓响起,有很多来自附近的杭师附属医院的病患,不惜让家人推着轮椅,大费周章地来戏园里看戏。”忆起此景,竺建平更坚定了义演惠民的初心。

除了“请进来”,荣华戏园还通过“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座百年古戏台。

“今年我们有20余场‘送戏下基层’表演,从8月底开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居民家门口举办戏曲惠民活动的同时,荣华戏园正在创作一部名为《荣华·越剧印象》的大型越剧精品秀。

据介绍,《荣华·越剧印象》力求重现越剧不同时期的“老腔老调”,并植入运河故事,呈现越剧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这部剧计划在今年春节之前推出试演,届时,乘着京杭大运河,我们也将它送往全国各地。这不正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一种具象吗?”竺建平说。

推荐阅读
从穷乡村蜕变为“运河明珠” ”为切实改善民生、创收村集体经济,双街村党委按照“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总思路,让党员成为技术员或者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铺就致富奔小康之路双街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成立双街种养殖合作社和种养殖服务中心,前4年以村民入股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民只需负责葡萄的日常打理,合作社负责统一资源管理、技术规范、服务标准、品牌形象等并拓展市场,“双街葡萄节”的举办打响了双街葡萄的名气。除此之外,村党委还在村内4个企业成立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还积极发挥“服务型管理”职能,为企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便利,吸纳各类企业和各层级人才。
百年荣华:自大运河而来,沿河而去​ 今年6月,全省首条“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落户大运河畔,“戏曲运河”正逐步成为拱墅的一张文化旅游“金名片”。戏曲驿站作为大运河文旅融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打造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创作重现以荣华戏园为代表的老戏台戏曲历史剧”被写进2020年杭州市拱墅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6月11日,浙江省“大运河戏曲驿站廊道”启动仪式在荣华戏园举行。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精准聚焦 助力做好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文章 姚坚委员提出,如何加强大运河沿线建设项目管控,不影响运河景观和遗产保护。市园文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力量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日常巡查和监测,严格开展运河两岸涉建项目文物遗产影响评价,继续推进运河保护利用相关标准制定,深化运河文化研究和宣传,将大运河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市财政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市级各类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推动市区两级运河文化保护有关资金的落细落实,拓宽遗产保护经费来源渠道,推动完善大运河可持续经费保障机制,并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资金使用的监管。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亮相国博 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举办,这是国博首次全面系统展现大运河及其衍生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继甲骨文文化展、《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又一重要尝试。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邗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