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过终期评审

发布时间: 2020-12-25 15:19:40 | 来源: 河南日报 | 作者: 李宗宽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2月20日下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洛阳师范学院组织召开《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终期评审会议。来自南京大学、省发展改革委、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参加评审。

据悉,推进大运河高质量发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河南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现实价值,是建设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示范。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延庆主持会议。

专家组认为,《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体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对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更对推进“十四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规划》提出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内涵丰富,文艺创作路径清晰,大运河遗产的旅游活化利用全面系统,在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城镇,打造隋唐运河游IP等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一定的创新性。专家组经讨论,认为该规划政治站位高、思路清晰、体系完整、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据介绍,该规划由洛阳师范学院承担完成,校长梁留科任编制组组长。洛阳师范学院积极发挥旅游管理省级特色骨干学科、国家级一流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本次规划任务。此次评审会的召开,标志着该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承担高级别项目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推荐阅读
中央省媒聚焦大运河上虞段 按照规划,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力推进萧绍海塘(曹娥段)景观提升及里直街修缮改造工程、曹娥庙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改造项目、浙东运河(曹娥段)综合整治工程、虞东河湖综合整治工程和曹娥江上浦船闸及航道工程五大项目。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弘扬,我区规划建设孝德文化小镇、瓷源文化小镇和“曹娥庙-大舜庙”两庙融合工程、博物馆和丰惠历史文化街区,编撰出版《记忆曹娥》等历史文化书籍,共同展现活化大运河遗存承载和流淌伴生的大运河文化。
《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通过终期评审 专家组认为,《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体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对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更对推进“十四五”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洛阳师范学院积极发挥旅游管理省级特色骨干学科、国家级一流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本次规划任务。专家组经讨论,认为该规划政治站位高、思路清晰、体系完整、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项目是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成为北京市又一代表性的新地标。坐落在运河之畔,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之中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在设计上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主楼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首都博物馆(东馆)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建成后将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向参观者展现出一个北京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十三五”成绩单|聊城:打响运河品牌 文旅融合走在前列 “十三五”期间,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现新亮点:阿胶工业旅游打造了工业旅游成功范式,聊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聊城市将“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列入每年年度工作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公益群众文化活动4569场,每村每年至少举办1场群众文化活动。在第三届中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联合大会上,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网友最喜爱的十大工业旅游企业”称号。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