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苏省政协委员陈扬:设立大运河银行 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 2021-01-29 15:54:04 | 来源: 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客户端 | 作者: 孙美玲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对扬州给予了肯定。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孕育了无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省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主席陈扬建议省政府支持在扬州设立大运河银行,专门从事大运河开发性投融资业务,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强大资金支持。

省政协委员、扬州市政协主席陈扬

近年来,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统筹保护,规划先行。2018年,我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在全国率先出炉,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金注入,加快建设。2019年1月,全国首个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在南京成立;2020年5月,我省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特别是资金需求巨大,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陈扬委员建议,在扬州设立大运河银行。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江苏在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在大运河开发性金融中的重要地位,让人们筹措大运河建设资金就想到江苏,想到大运河银行。

二是有利于整合政府和民间力量,以省、市政府出资为主,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创新大运河开发建设投融资机制。

三是有利于推动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陈扬委员认为,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入发展,大运河银行作为投资运河沿线城市开发建设的专业城商行,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推荐阅读
“运河十景”的这一景,有新进展! 今后,姑苏区将开展更多受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让游客切身体验新郭历史文化,吴地中秋传统民俗和大运河文化,助力将大运河文化带姑苏段建设成为“最最精华的一段”。未来,姑苏区将做亮“石湖串月”民俗文化品牌,整合横塘驿站、渔家村、吴门桥等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将“石湖串月”活动会场延伸到运河沿线各文化点位,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根据有关规划,渔家村文化旅游项目以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为基本方向,通过充分挖掘项目独有的历史资源与保护遗存,使其真正建成一个与石湖风景相融、与大运河文化相配、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相连的全新文化旅游综合型体验项目。
江苏省政协委员陈扬:设立大运河银行 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20年5月,我省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如何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文化带。2018年,我省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直17个责任部门和11个运河相关设区市齐抓共管。
江苏制定推进京杭运河转型提升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3年,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建设,航道通航环境显著改善,运河全线687公里航道电子航道图建成,基本建成智慧航道。到2030年,京杭运河率先基本建成“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效率一流、安全一流”的现代化航运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到2025年,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取得明显成效,航运效率、航运服务品质、绿色生态水平、智能管理调度水平和航运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内河航运标杆。
聊城市政协委员建议:聊城要打造世界级影响力的运河文化 要制定“十四五”运河(聊城段)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2019年,国家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纳入其中。建设运河水城国际会展中心。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